《养花》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材12册中的《养花》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 文章讲述了老舍先生的养花实践 , 在养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养花带来的乐趣 , 抒发了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 在带领学生精读文章前 , 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1 。
: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养花的乐趣来安排材料的 。 2 。
体会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 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 , 有如下体会 。
一、课前预习有针对性 。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阅读了好几篇老舍先生的作品 , 如《猫》 , 《林海》 , 《草原》 , 对老舍先生以及他的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
所以在这一课教学前 , 我只是让学生课下去回顾老舍先生的生平 , 重温他的作品 , 并没有像原来那样花大量时间对作者进行全面的介绍 。 让学生针对这篇课文中的内容 , 提出疑问 。
预习中学生对课文第4自然段中提到的老舍先生的腿病提出了疑问 , 这也正与文章内容有关 。 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了解他腿病的有关情况 , 为准确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
二、抓住中心问题 , 统领全文 。 在第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理请了作者的思路 , 明确了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
在本课的教学中 , 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 , 先让他们谈谈自己养花的感受 , 从而引入课文 。 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次“这多么有意思呀”展开教学 。
让学生仔细读文 , 找出两次“这多么有意思呀”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 “有意思”又指的是什么 。 带着这个问题 , 学生认真的阅读课文 , 边读边思考从中找到了答案:第一次是因为作者摸着了养花的门道 , 花草养活了 , 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 , 开花 , 让作者觉着有意思 。
第二次是因为养花可以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 有益身心 , 胜于吃药 , 所以作者觉着有意思 。 这也正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所在 。
三、找方法 , 突破难点 。 文章中有一处是学生不好理解的 , 就是课文的第6自然段 , 写花死了 , 作者很伤心 。
既然伤心 , 怎么还能说是养花的乐趣呢?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 我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讨论 。 在讨论的过程中 , 有的学生就能够联系上下文 , 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以往读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 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生活态度 , 理解到“人生百味” ,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 , 养花就要经历这些 , 这是很正常的 。
但是 , 作者的乐观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听了学生的回答 , 我知道他们是真正读懂了课文 。
四、课后练习 , 突出重 。
4.学习老舍《养花》的写法,选择一种喜欢的花写一个片段养 花
老舍非常喜爱花 , 也爱养花 。 他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 因此 , 花开得大小好坏 , 都不再意 , 只要开花 , 对花他很有感情 , 看到一棵好花死了 , 会难过的流泪 。 所以 , 注定他无奇花异草 , 多是易活而不用精心管护的花 。 当然 , 不等于不管 。 不付出劳动 , 一棵花也不能养活 。 尤其他写作累了 , 把花鼓捣一番 , 便是极好的休息 。 每当秋天 , 他养上好多菊花 , 次第开放了 , 就热情邀请请朋友来 , 一同观赏 , 分享开放的喜悦 。 喜悦中 , 会把心爱的花拱手送人 , 毫不吝惜 。 其实 , 这一切都是老舍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 在院内 , 他亲手栽下两棵柿树 , 一方水土下 , 一抹阳光里 , 已然枝繁叶茂 , 一嘟噜一嘟噜柿子 , 坠弯枝头 。 老画家于非暗曾为老舍绘“丹柿图” , 并题语:“老舍家有菊花 , 见丹柿满树 , 亟图之 。 ”清秋时节 , 地上菊花盛开 , 枝头柿子彤红 , 上下交相辉映 , 确是壮观 , 难怪触动了画家情怀 。 后来 , 老舍夫人胡 青女士称这小院为“丹柿小院” , 是否缘于此呢 , 仅是我揣测而已 。
推荐阅读
- 苹果粥的功效
- 养花培训人的什么作用
- 牛肉菠菜粥的功效
- 冬菜是什么 冬菜的知识介绍
- 雨燕4万公里保养花费
- 洋姜的营养价值和功效作用
- 种过蒜的土能养花吗
- 问什么老板让我养花
- 红烧黄鱼的做法
- 养花第五自然段按照什么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