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为躲避战乱,几百个汉人“藏”在云南山洞300多年,已繁衍9代人( 二 )


常见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或是木质,竹编,或是石头制,农业生产相对比较落后,粮食的加工大多依靠石磨 。
在峰岩洞村,几乎90%以上的男人均会石雕与竹编的工艺,这也得益于其村落的特殊布局,然而可惜的是,由于劳动力稀少,人均收入过低,大部分人并没有一展技艺的机会 。
岩洞|为躲避战乱,几百个汉人“藏”在云南山洞300多年,已繁衍9代人
文章图片
没有片瓦遮盖,楼面既是阳台,也是屋顶,房屋或相连,抑或独建,几十间无顶的房屋错落有致,倘若站在最高处,便可以一览洞中各家风采 。
观其构造,大多为三洞一层式,中间是堂屋,中堂用于供奉祖先、灶君等的牌位,侧面大多放置张供客人住宿的木床 。
左右两间为厢房,若是分家后合住的兄弟,则是两家各使用一间厢房,堂屋共用,堂屋和厢房的后面留出的便是卧室的地界 。
这些卧室,大多为吊脚楼,木梯直通向下,指向猪圈(亦可指称厕所),屋上以细树条和箭竹编排铺垫,既可以当作晒场,也可以被当作仓库 。
岩洞|为躲避战乱,几百个汉人“藏”在云南山洞300多年,已繁衍9代人
文章图片
太阳的热度透过岩洞,照射进洞内,一条人工而制的石板路,迂回的连接到各家各户,落日的余晖照在每一个劳作回家的村民 。
洞内气候干燥,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独特的天然环境给予了峰岩洞村民,与众不同的生活条件,那是自然的赠予 。
峰岩洞村民几百年来从未使用过蚊帐,村内几乎见不到苍蝇、蚊子,这一切都归功于住在洞顶的岩燕,还有那洞内深处的蝙蝠 。
看似与世隔绝的岩峰洞村,却信息灵通,教化甚高,洞内办有学校,设一、二年级,村内的孩子们一到上学的年纪就被送去学校 。
岩洞|为躲避战乱,几百个汉人“藏”在云南山洞300多年,已繁衍9代人
文章图片
都在一个教室里面上课,村里面曾经出过好几个大中专学生,有本科毕业的医生,有的还在广西县城,州府文山工作 。
峰岩洞南北两侧,分别为南屏镇、董堡两个集市,每逢集日,即使两地相隔有些距离,峰岩洞村民常常步行去赶集,长一长眼界,其中更甚者还曾去过昆明和广西 。
为了改善贫瘠的生活,村内有剩余劳动力的家庭一般都是外出打工,一年半载方才回家一趟,打工挣来的钱攒起来,用作以后盖房子用 。
峰岩洞人的亲切,不仅局限于邻里关系的和谐,倘若村中来个客人,无论认识与否,峰岩洞人总会亲切的招呼一句:“来了咯?”“哪天来?”“到家里来歇歇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