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个五一,旅游火了,露营凉了?( 三 )


TANG CAMPING主理人杨硕透露 , 在五一假期的一周前 , 所有营位就已经预订一空 。 在他看来 , 现在哪怕是依山傍水、地理位置绝佳的露营营地 , 如果没有“内容” , 也不会有消费者青睐 。
“今年没有‘内容’的营地肯定会被淘汰一批” , 杨硕指出 , 如今的露营营地发展要注重品牌 , 品牌来自于营地的内容建设 , 比如乐队演出、户外活动以及多种产业的集合 , “一个营地再好 , 你也不会天天去” , 能吸引消费者的是营地产品的业态 。
此外 , 他还注意到 , 很多露营营地经营者可能是疫情期间从很多餐饮经营者、旅游从业者转型过来 , 实际上并非真正了解露营这个行业:在理念上 , 总觉得“露营就是烧烤” , 投入就是为了短期回报;在装备上 , 不懂很多装备比如帐篷或天幕需要收起来 , 报损率提升 , 亏本经营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翔认为 , 五一期间露营整体走势向下 , 一方面是五一小长假旅游的分流 , 另一方面则是对露营这几年来始终面临单一业态的调整 。
“从欧美露营行业的发展来看 , 露营本身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业态 , 主要还是定位在配套业态上” , 魏翔强调 , 一些单一业态的露营企业破产关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 做成独立业态面临高昂的成本 , 而在市场上这部分独立的需求又不成立 , 退出市场是一种健康的洗涤 。
如何可持续发展?
上述北京露营营地经营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今年 , 他经营的营地将会在北京郊区再开设两块 。 在营地中 , 与采摘园、游乐园结合是其特点 , 热水、做饭等硬件设施也比较完备 。
杨硕则刚刚带领北京的团队前往海口完成“登岛计划” , 今年他开始打造“移动的营地” , 通过与各地政府合作 , 在各地举办短期的城市露营活动 , 打造社区一样的营地 。 他举例而言 , 营地就好比大脑 , 需要手足才能走出去 。 在与各类品牌的合作中 , 能够给消费者展现一种生活方式 , 这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 他强调 , 露营不是大排档 , 需要思考如何可持续发展 。
朱显认为不少从业者倒在这个春天的原因 , 是没有看到露营行业底层的发展逻辑:一方面是闲置资产的盘活 , 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下 , 一些土地由于性质原因没有办法盖度假酒店 , 但是可以利用起来发展露营等业态;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在户外空间包括景区、市政公园中的配套设施 , 露营能够给到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
魏翔认为 , 目前国内露营处于1.0发展阶段 , 是城市休闲的外衣;在2.0阶段 , 露营将会成为户外运动和休闲的配套 , 满足差异化、特色化住宿的需求 , 穿插其中起到调剂作用 , 深度融合后成为特色配套 。 因此 , 他表示并不看空整体露营市场的发展 , 某一个阶段 , 需求出现回落是正常的 。 未来 , 露营将会作为城市、景区和乡村三个连接体当中承担重要过渡作用的承载体 , 会有多路径发展的可能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