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郭进拴|朱家角美韵( 二 )






沿着石板路步行 , 走在这古镇上 , 街与街之间纵横交错 , 便捷的水陆交通 , 商贾云集 。 嗅着那饭馆店铺的芳香 ,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放生桥” 。 “放生桥”连接南北的必经之路 , 此桥也许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 。 用青砖砌成 , 缓缓地坡度 , 这静卧的青砖块 , 散逸着历史的痕迹 , 见证着唐朝以来的坎坎坷坷和繁荣昌盛 。 拾阶而上 , 站在桥顶 , 向远处望去 , 明清建筑的青砖黛瓦 , 蜿蜒曲折的小巷里走出了两代进士十六人举人四十多人 。 看那消闲之地 , 酒肆茶坊的热闹和优雅音乐声 , 似乎随着春风灌入耳中 。 桥下 , 游客乘小舟游弋于河泊之上 , 人人都露出了桃花般的笑脸 。 桥头边卖鱼之人与放生之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
缓缓前行 , 见一种用箬叶和稻草绳将肉块裹扎后用佐料煮熟的食物 , 看样子 , 有一寸见方 , “浓油赤酱” , 色泽鲜亮 , 忍不住买来一块品尝 , 肥而不腻 , 入口酥软 , 甘醇香甜 , 口感浓郁 , 三口两口下肚 , 咂嘴舔唇 , 意犹未尽 , 口中直呼“值 , 值 , 值” , 难怪苏东坡老先生爱好这一口 , 并打油一首《猪肉颂》:“净洗铛 , 少著水 , 柴头罨烟焰不起 。 待他自熟莫催他 , 火候足时他自美 。 黄州好猪肉 , 价贱如泥土 。 贵者不肯吃 , 贫者不解煮 。 早晨起来打两碗 , 饱得自家君莫管”……原来还有这一番美意 。




因吃了一块美味的猪肉 , 似乎有些口渴 , 眼见那“俱乐部茶馆” , 却不得进去 , 因为怕时间不够 , 转来转去 , 见一有卖“豆腐花”(有些地方称为豆腐脑)的店家 , 随坐定 , 要来一碗 , 也许店家豆腐花正好卖完 , 将那余下的七凑八拼地弄来于我 , 我实在不敢恭维 。 提起“豆腐花” , 不得不让我立刻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无锡喝过的一碗豆腐花 , 那是一路边老太所设之摊 , 而味道绝对是顶呱呱的 , 这也许是我这辈子最好的豆腐花 。
我曾多次去过无锡 , 南禅寺的豆腐花还未曾品尝过 , 我一定会抽空特地去一次 , 只为那一碗豆腐花 。 无锡人嗜甜 , 正是我所喜欢的 , 那舌尖触碰到丝丝甘甜 , 无疑是一种味蕾的高级享受 。 上苍给以生生不息的百姓们 , 一种生活的闲适 , 我们当以温文儒雅而回报 , 道过老板一声谢 , 跨出店门 。 转了几圈 , 不知怎么就来到了人群稀少的“特色角” , 那大幅的泥雕 , 只是不认识是谁 , 还有那“文学角”的墙面上 , 似乎是丁玲的肖像;那油漆未干的音乐器材铜像造型精美到位 , 透着灵动、细腻和含蓄 。




来到十字路口 , 看到有三位帅小伙 , 身着孙悟空打扮 , 做着各种动作 , 与游客照相 , 收取适当的小费 , 小孩子们可喜欢了 。 看了一会 , 便转身离去 , 转了二条小路 , 便是朱家角的城隍庙 , 庙门口右边坐着二人 , 身穿道服在收着门票 , 左边条台上摆放着锡箔黄标纸之类的焚烧物 。 我是无神论者 , 进庙烧香不是我的首选 , 看看时间所余不多 , 于是便离开了城隍庙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