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探访炳灵寺石窟( 二 )


首先映入眼帘的第3窟 , 始建于唐代 , 洞窟不大 , 窟内中间雕有一方形坡顶石塔 , 正面开一小门 , 像一个缩小版的殿堂建筑;第6窟是北周时期的石窟 , 面积不大 , 里面有一佛两菩萨的石像 , 菩萨面型圆润 , 结跏趺坐 , 双手合拢放于腹前 , 而南北两壁各立菩萨一尊 , 均戴灰色王冠 , 手执宝瓶、念珠等物 。 此窟四周壁画已斑驳 , 但在窟壁下方 , 明显能看到绘有“猴王本生”的故事 , 画面线条粗犷 , 形象栩栩如生 。
接下来参观的是第70窟 , 里面稍大 , 虽是唐代开凿 , 但窟内有明代重塑的八臂十一面观音像 , 观音双手合十 , 左右各三臂 , 自然伸展 , 头像分为五层 , 由下往上递减 , 总共十一面 。 八臂十一面观音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形象 , 这说明在明代 , 炳灵寺石窟已经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 。
因此早就听说炳灵寺石窟中 , 有著名的弥勒大佛 , 于是我们加快脚步来到石窟北段 。 抬头仰望 , 只见一个高达20多米的弥勒大佛端坐在一个宽大的平台上 。 大佛表情庄严 , 嘴唇厚实 , 上半身依山而雕 , 下半身泥塑 , 它的左手残缺 , 右手自然下垂在膝盖上 。 由于风吹日晒的缘故 , 大佛双腿泥塑用的麦草清晰可见 。 在大佛的左上方 , 离地面60多米处 , 有一个非常大的石洞 , 有曲曲折折的“Z”形栈道攀援直上 。 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 , 游客目前不能入内参观 。 导游说这就是著名的169窟 , 里面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 有大量造像与壁画 , 是炳灵寺最重要的瑰宝 , 尤其在洞窟的崖壁上 , 有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 , 被学者认为是中国有最早纪年的石窟 。
在石窟群的末段 , 有一个红色的铁桥 , 连接大寺沟对岸 。 我们过桥来到东岸 , 这里有一处红墙院落 , 和西岸大佛隔河相望 。 院落的正中 , 有一间仿古大屋 , 一尊8米多长的释迦牟尼涅槃佛像侧卧在佛床上 , 卧佛头枕右手 , 表情安详 , 好像熟睡一般 。 他最明显的特征是脖颈的三道纹和胸腹部的红色波纹 。 这是第16窟的塑像 , 最初是北魏时期的作品 , 后经唐代和明代重修 。 它脚穿木屐 , 历经沧桑 , 见证了大寺沟的千年风雨 。 此塑像原在西岸窟群底部的卧佛院 , 后来在修建刘家峡水库时 , 为了保护石窟内的壁画和塑像 , 将这尊卧佛进行了整体分割 , 搬迁到东岸的院落里 。
我们顺着东岸往回走 , 大寺沟犹如一条宽大的长龙 , 绵延在谷底 , 西岸的石窟群和整个山峦融为一体 , 绵延200多米 。
我去过很多石窟 , 每一地的石窟都有自己的精髓 , 譬如莫高窟的壁画、麦积山石窟的泥塑 , 我想 , 炳灵寺石窟的精华则在于石雕 , 数量众多且不怕光照 , 可以摄影留念 。 而且有些石窟的上方 , 又开凿石窟 , 譬如第70窟上方的第69窟 , 窟内有一组雕有5个佛像的浮雕 , 这种石窟艺术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 炳灵寺石窟也不像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那样 , 洞窟大小差不多 , 这里的洞窟有些很小 , 只能开凿附一个小小的佛龛;有的洞窟却规模宏大 , 譬如第171窟的弥勒大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