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京华物语丨天坛的建筑数字有哪些玄机?( 三 )


嘉靖|京华物语丨天坛的建筑数字有哪些玄机?
文章图片

北望圜丘坛、皇穹宇及祈年殿(《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美文——诵古通今》内页插图)
我们今天去天坛公园参观 , 就会发现主线上有两组建筑群:南面是圜丘和皇穹宇 , 北面是祈谷坛、祈年殿和皇乾殿 。 这两组建筑都是用来祭天的 , 但祭祀的时间却不同:圜丘的祭天仪式在冬至日举行 , 如果遇到久旱无雨 , 皇帝还要到圜丘行“大雩”礼 , 向上天祈雨;祈年殿的祈谷仪式则在正月的第一个或第二个辛日举行 。 这两个时间都正值北京的严冬 , 尤其冬至日的祭天典礼 , 全部的祭祀流程从“日出前七刻”就要开始 , 意味着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一天中天亮前最冷的时候 , 皇帝要亲自率领百官到露天的圜丘台上多次三拜九叩 , 向上天表示自己的诚意 。 祭天仪式如此辛苦 , 明朝的名臣张居正就曾在《进郊礼图考疏》中说“郊坛高旷 , 霜露凝寒 , 登降周旋 , 礼文繁缛” , 所以很多皇帝都只是“遣官代祭” 。 乾隆皇帝就经常炫耀自己“每临大祀 , 必恭必亲” , 是前代皇帝很少能做到的 。
圜丘和祈年殿祭祀的神明 , 都是“昊天上帝”(一作“皇天上帝”) 。 这个“上帝”与任何宗教都没有关系 , 而是中国人自古崇拜的“上天” , 体现的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尊崇 。 早在《尚书·舜典》里就出现了“肆类于上帝”的说法 , 意思是舜继位后先向上天祈祷 , 这种“敬天”的理念又在后世儒家的推崇下不断被强化 , 用来约束世袭制下统治者的权力 。 张居正就曾规劝万历皇帝说:“兹当行礼之期 , 凡起居饮膳念虑动止之间 , 尤宜倍加谨慎 , 务期积诚致洁 , 真如上帝之降临可也 。 ”(《进郊礼图考疏》)说明祭天这样的活动 , 其实是对统治者所行所思的警戒和约束 。
建筑数字有玄机
麟庆在《天坛采药》里 , 特别关注圜丘等建筑的“数字内涵” 。 比如他说:“上成石面九重 , 自一九环甃 , 递加至三成 , 得二百四十有三 , 合一三五七九阳数 。 ”这里的“成”就是层的意思 , “甃”是用砖砌的意思 。 圜丘上的石砖 , 以最上层的“天心石”为中心 , 紧挨天心石的第一圈由九块石砖组成 , 九块外面的第二圈是十八块 , 再外面的第三圈是二十七块 , 以此类推 , 第一层平台上共有九圈石砖 , 第九圈由八十一块石砖组成 。 第二层也有九圈 , 最里圈是九十块石砖 , 最外圈是一百六十二块石砖 。 第三层类推 , 最外圈的石砖数是九乘以九再乘以三 , 恰好是二百四十三 。
但是这么算下来 , 只有九和三这两个数字 , 哪儿来的“一三五七九”呢?原来呀 , 麟庆虽然自称“余官翰林时 , 曾陪祀侍班” , 年轻时作为内阁中书曾参加过嘉庆时期的祭天大典 , 但圜丘上到底有多少块砖 , 并不是他亲自数的 , 而是从书上抄的 。 《大清会典》描述圜丘 , 是这么说的:“上成径九丈 , 高五尺七寸;二成径十有五丈 , 高五尺二寸;三成径二十一丈 , 高五尺 。 上成石面九重 , 自一九环甃 , 递加至三成 , 得二百四十有三 , 合一三五七九阳数 。 ”三层直径分别是九丈、十五丈、二十一丈 , 相当于三分别乘以三、五、七 , 三层石砖数量则相当于九九八十一再分别乘以一、二、三 , 这样就包含了一、三、五、七、九等奇数 。 中国的《周易》文化里 , 认为奇数为阳 , 象征天 , 偶数为阴 , 象征地 , 所以奇数又称“阳数” 。 可惜麟庆抄书时省略了直径和高度的记载 , 这就跟阳数“一三五七九”合不上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