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春朝|绘谈/荆向海:山明谁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荆向海: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霍晓蕙
从家步行到工作室约三千余步,荆向海几乎每日往返一次,无论风雨,步履不疾不徐,感受着不断轮回的四季。他喜欢济南的秋天,“多惬意啊!”他说,不但山美、湖美,寻常小街的秋色也美。就像老舍写的“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秋天就是诗境。访谈由秋天的古诗展开。秋是清新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是静谧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秋是清冷的,“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秋是寂寞的,“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秋是多彩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是让人感怀的,“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在诸多吟咏秋天的古诗中,荆向海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首《秋词》颇有共鸣。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书写自己喜爱的古诗是一种乐趣,荆向海说,一幅书法作品写的好不好,第一个字的书写很关键,要写行楷呢,还是要偏“草”一些呢,先“定好调子”,之后边书写边调整,把握好提按、顿挫等运笔的节奏,笔随意转,自然发挥。因此,即便书写同一首古诗,每一次的感觉不尽相同,呈现出来的作品也是不同的。
胜春朝|绘谈/荆向海:山明谁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文章插图
荆向海,1953年生,山东桓台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在“天润阁”这一方小天地里,有书有画有故事。写字、喝茶、会友,是荆向海的日常。他有着干净整洁的外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深谙世事却内心澄澈;他总是很认真地完成友人的命题创作,也擅长在“闲聊”中撷取火花,获得新素材的启发。和欧阳中石先生以及那一代的许多老先生一样,书法是荆向海求索、“问道”的一个途径,是“生活中的自然存在、不可或缺”,正是因为“自然而然”,所以他们对书法持有一种平常心,认为书法就是“写字”,没必要把它复杂化、神秘化。在古诗词的书写中,他安安静静地重温古典时光,体味中国人千百年来的诗意情怀;而在实用性的书写中,他始终有一种服务的理念。济南的佛慧山、百花洲、曲水亭街、黑虎泉等许多风景名胜区,都有他题写的匾额。他说,匾额是面向大众的,题写时心里一定要有观众,字力求浑厚有力、气息畅达,不能俗气呆板,但同时也能让大家看得懂。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