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游|推荐 | 跟着中老铁路游玉溪,感受非遗独特魅力( 二 )


玉溪花灯剧目中的唱段有单曲形式和联曲形式 。 词格有五句式、七句式、十句式和长短句式等 。 “新灯”的演唱则接近滇剧 , 字正腔圆 , 以情带声 , 各种润腔技法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处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玉溪整理改编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花灯剧目 , 并创作剧目100余个 , 其中大多是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 。

峨山县
彝族花鼓舞
彝族花鼓舞 , 彝语称“者波必” , 是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流传最广和最主要的一种民间舞蹈 。 旧时主要用于丧葬时跳的祭祀性歌舞 , 旨在送灵归祖 , 如今 , 彝族花鼓舞适应社会发展 , 衍生了艺术表演新功能 , 成为峨山县每年“咪嘎哈”“开新街”“火把节”等活动场合必不可少的表演 。

彝族花鼓舞分急鼓和板鼓两个部分 。 急鼓动作较快 , 热情奔放 , 刚劲有力;板鼓庄重沉稳、轻柔舒缓 。 一支花鼓舞队配有“箐鸡尾”龙头 , 花鼓、槌与白手巾 , 大钹、小钹、小铓 。 彝族花鼓舞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 , 特别是脚部的动作千变万化 , 有踩、踏、蹬、踢、跺、顿、蹲、绕、弹、崴膝以及吸腿空转、吸腿绕脚、双脚纵步等复杂的技巧动作 。 动律重心朝下 , 不间断跳跃 , 共有“拜四方”“螺蛳转”“鬼跳脚”“割荞调”等35个表演套路 , 体现出彝族舞蹈复杂多变、轻快灵活、刚劲激越的艺术特征 。

彝族四腔
彝族四腔同五三腔、海菜腔、山药腔一起 , 被誉为“滇南彝族四大声腔” , 主要流传于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华宁以及红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带等彝族聚居的地方 。 2013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 彝族四腔源远流长 , 与男女爱情和彝汉交流直接关联 。 “吃火草烟”的古老习俗 , 是四腔传承的特殊载体 。 从传承谱系来推算 , 四腔在峨山的流传至少有200年以上 。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较为盛行 , 民谣“山药拌海菜 , 四腔摆着卖”就是见证 。

四腔唱词内容丰富、曲调结构严谨、演唱方式独特 。 真假嗓的结合、领唱与帮腔的交替 , 是四腔演唱最显著的特点 。 腔中有腔、曲中套曲的音乐构架 , 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 。 彝族五言与汉族七言结合的唱词内容 , 是四腔独有的文学价值 。 四腔融入了彝族的文化积累 , 具有显著的教化功能和传承价值 。 四腔演唱 , 有愉悦身心、抒发情感、交友择偶等作用 , 同时它还有着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传播生产生活知识、教化民众、增进民族认同感等社会功能 。 彝族四腔代表了彝族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 是彝族音乐文化的积淀和结晶 。

元江县
棕扇舞
棕扇舞是哈尼族所喜爱的具有悠久传承历史、最有代表性、全民性的传统舞蹈 。 在哈尼族的“昂玛托”“苦扎扎”“十月年”等传统节日 , 以及“莫搓搓”葬礼等人生礼仪活动中 , 哈尼族都要跳棕扇舞 。 棕扇舞广泛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等州市的哈尼族聚居区 , 玉溪市境内主要流行于元江县的羊街乡、那诺乡、咪哩乡等哈尼族聚居的乡镇 。 棕扇舞的起源上限已无从考证 , 有据可考的是 , 在明天启《滇志》、清康熙《元江府志》、清乾隆《开化府志》等汉文方志中都有棕扇舞的记载 , 说明棕扇舞距今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