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敦煌艺术的故乡——酒泉( 二 )



吃完饭 , 我们跟着民宿老板来到民宿酒店 , 我怕上当受骗 , 停下车先看房间 , 然后谈价钱 。 小老板说:“你们开价 , 我们还价 。 反正疫情影响我们生意 , 总不能老空着 。 ”看房间时 , 我们感到环境还不错 , 房间也是全新的 。 一打听 , 才知道是三个90后年轻人自主创业办的 。 他们在云南打拼了三年 , 又来到敦煌打拼 。 而且都是学绘画、摄影专业的 , 整个环境充满了艺术范儿 , 我们也就不谈价钱了 。

坐在大堂与两位年轻人聊了很长时间 , 然后给车充上电 , 我们步行去了鸣沙山 。 鸣沙山月牙泉是一条线 , 这里我来过三次 , 第一次是1980年完成中日合拍《丝绸之路》(我是新疆段拍摄联络、陪同)后 , 作为答谢 , 沿着丝绸之路拍摄线路走了一次 , 在莫高窟遇见西安美院一名画家 , 我为她还写了一篇《体味敦煌——沙海、戈壁 , 再现敦煌辉煌 。 壁画、经卷 , 共铸古代文明》;第二次是1991年拍摄电视片《亚欧大陆桥》(全国五省区与铁道部合拍 , 我是总策划、总编导)时 , 甘肃省电视台的编导王磊陪我专程参观与拍摄;第三次是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全国电视工作会议时 , 甘肃台安排代表参观莫高窟 , 给代表的纪念品是“马踏飞燕” 。 可夫人是第一次 , 所以 , 我得陪她游览 。

鸣沙山已经形成有3000多年 , 其记载也由来已久 。 东汉《辛氏三秦记》里有:“河西有沙角山 , 峰愕危峻 , 逾于石山 , 其沙粒粗色黄 , 有如干躇 。 ”这里沙角山即为敦煌鸣沙山 , 处于库姆塔格沙漠边缘 , 以沙动成响而得名 。 我们购买了两峰骆驼票(100元一张) , 跟着驼队摇摇摆摆上了鸣沙山 , 体验了一回沙漠商贾 , 寻找跋涉于茫茫沙漠的感觉 , 可惜游客太多 , 驼队一个接一个(一个驼队12峰骆驼) , 游览路线就那么一条 , 驼队拥挤得摩肩接踵 , 完全失去了沙漠驼队的原汁原味 , 纯粹成了一次闹剧似的 。 在驼背上一摇一晃 , 往返了一个多小时 , 仿佛让我回到下乡再教育的年代 , 不但骑骆驼 , 而且还牧过驼、训过驼 , 与草原巴郎子还骑驼比赛过 。 可惜如今有了把年级 , 骑在驼背上不像当年小伙子时那种猴急猴急的感觉了 。

骑驼 , 我们过了把瘾 。 下了骆驼 , 步行去了月牙泉 。 如今的月牙泉 , 旅游部门人为设置障碍物 , 造成游客的旅行困难 , 想怕照片留影吧 , 不是有障碍物遮挡 , 就是被拉的警戒线阻拦 , 让人心里非常不快 。 前三次来时 , 月牙泉浑然天成 , 一派自然风光 , 游者自由自在 , 那像现在这样……

第二天早上 , 坐在景区大巴上 , 驱车半个多小时到了莫高窟 。 莫高窟本来就修建在沙石岩上的 , 那种原本岩石粗粝 , 自然景观 , 才让人有震撼 。 可让我失望的是 , 现在的岩石全部用水泥喷涂一层 , 美曰保护 , 实际上造成根本的破坏 , 已然没了昔日的模样 。 过去每次来莫高窟 , 我都被这自然景观震撼不已 , 不但被洞窟里的飞天、佛像所惊叹 , 有感而发 , 写了许多文字 , 那都是我发自内心的呼唤与赞美 。 可这一次 , 令人十分遗憾 , 甚至让我暴怒 , 心都在流血 。 还有一点 , 进景区时的路上 , 旅行社导游小姐说可以看到有影响力的洞窟的 , 可到了实际 , 地接的导游小姐却以各种借口不给参观 。 我当时就提出了异议 , 导游小姐解释说 , 不能看的洞窟 , 你们可以将洞窟门外的二维码扫一扫 , 打开链接就有视频和解说 。 我说那是电视片 , 我们买票是来看实景实物的 , 不是来看电视片的 。 说得她无言以对 , 但她借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推诿 , 你还无法与她理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