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银白杨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立枯病:为害实生苗 。
防治方法
(1)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地育苗 , 忌用粘重土壤和前作为瓜类、棉花、马铃薯、蔬菜等的土地作苗圃 , 选晴天整地 , 精细筑床 , 用黄心土垫床厚1--2厘米 , 然后播种 。
(2)精选种子 , 做好催芽工作 , 适时播种 , 及时揭草 , 旱灌涝排 , 保证出苗整齐 , 苗全苗壮 。
(3)播种时可以在苗床或播种沟内撒药土 。 药土可选用下列农药配制;敌克松每亩1~1.5公斤;苏农6401每亩2.5~3公斤;五氯硝基苯代森锌合剂(1:1)每亩2.5~3公斤(我国北方使用为宜) , 将农药同30~40倍千燥细土混合均匀使用;或每亩用硫酸亚铁15~20公斤碾碎撒施 。
(4)幼苗发病期间 , 也可撒施上述药土 。 如天晴土干 , 则可淋洒敌克松500~800倍液或苏农6401可湿性剂800~1000倍液或1~3%硫酸亚铁液 , 以淋湿苗床土壤表层为度 , 硫酸亚铁对苗木有药害 , 施用后应再喷清水洗苗 。 药土或药液每隔10天左右施用一次 , 共二到三次 , 可抑制病害发展 。 据广东地方经验 , 新洁而灭5 , 000倍液或8:2草木灰石灰粉也有效果 。
2.锈病
症状:春天4月间杨树展叶期 , 在越冬病芽和萌发的幼叶上布满黄色粉堆 , 形似一束黄色绣球花的畸形病芽 。 严重受侵的病芽经3周左右便干枯 。 叶展开后易感病 , 背面散生黄粉堆 , 为病菌的夏孢子堆 , 嫩叶皱缩、畸形 , 甚至枯死 。 叶片硬化的就很少感病 。 叶柄和嫩梢上生椭圆形病斑 , 也产生黄粉 。 病落叶在第二年春季有时可生赭色疤状小点 , 为病菌的冬孢子堆 。
防治方法:
1、 选植抗病的稀枝型、小叶型和截叶型毛白杨品种 。
2、 春季萌芽时 , 利用病芽特殊的颜色和形状及早摘除病芽 , 并将其装袋烧毁或深埋 。
3、嫩叶期喷50%退菌特800倍液或0.2-0.3°Be石硫合剂2-3次 , 可减轻病情 。 由于毛白杨对粉锈宁敏感 , 使用易产生药害 , 应避免使用 。
4、清除田间病落叶并烧毁 , 以减少再侵染 。
3.黑斑病
见毛白杨黑斑病 。
4.白杨透翅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21mm , 翅展23~39mm 。 外形似胡蜂 。 头半球形 , 头和胸部之间有橙黄色鳞片围绕 , 头顶有米黄色鳞片 。 前翅纵狭 , 有赭色鳞片 , 中室与后缘略透明 。 后翅透明 , 缘毛灰褐色 。 腹部圆筒形 , 黑色 , 有5条橙黄色环带 。 卵椭圆形 , 黑色 , 上有灰白色不规则多角形刻纹 。 老熟幼虫体长30mm , 圆筒形 。 初龄幼虫淡红色 , 老熟时黄白色 。 胸足3对 , 腹足、臀足退化 , 仅留趾钩 。 蛹长12—23mm , 纺锤形 , 褐色 。 腹部2~7节 , 背面各有横列倒刺两排 , 9、10两排具刺1排 。 腹末具臀棘 。
防治方法:
1.选择抗虫树种 如有些杂交杨树对白杨透翅蛾有较强的抗性 。
2.加强检疫 在引进或输出苗木时 , 严格检验 , 发现虫瘿要剪下烧毁 , 以杜绝虫源 。
3.人工防治 幼虫初蛀入时 , 发现有蛀屑或小瘤 , 要及时剪除或削掉 , 或向虫瘿的排粪处钩、刺杀幼虫 。 秋后修剪时将虫瘿剪下烧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