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地图示意图 三国鼎立地图

三国时期地图和各州名称及分布如何?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的雏型 。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 。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
2、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 。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 。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 。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 。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
3、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 。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 。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 。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县、郡、州的由来:
1、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 。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 。
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 。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
2、“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 。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 。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 。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 。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
3、州 。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 。关于九州的名称,雍、冀、豫、荆、扬、兖这六个州是没有争议的 。至于另外的三个州为: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
【三国鼎立地图示意图 三国鼎立地图】《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鼎立地图示意图 三国鼎立地图

文章插图
跪求三国时期的地图要详细一点三国时期的疆域,如下图:
三国时期,汉献帝大权旁落,各地诸侯逐鹿中原,逐渐分裂成了三个国家 。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
扩展资料: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 。实际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三国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该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 。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之主公孙度,也是一个堪比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乱世枭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