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礼|隆礼乎?重法乎?

深秋时节 , 徜徉在太岳山里 , 一眼望不到头的森林 , 茂密苍翠 , 层林尽染 , 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 山腰间坐落着宏伟壮观的庙宇 , 前面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汉白玉雕像 , 高大挺拔 , 威严肃穆 。 这就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论家荀子 。 伫立在雕像前 , 心潮起伏 , 思绪万千 。 广袤无垠的太岳山蕴育出荀子这样的杰出人物 , 他博采众长 , 吸收诸子学说的精华 , 终成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孟子荀卿列传》 , 载有荀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学说 。 可以说 , 荀子是三晋大地走出的巨人 , 是表里山河的骄傲 。
荀子 , 名况 , 字卿 , 生于公元前313年 , 卒于公元前238年 , 赵国人 。 青年游学秦国、齐国、楚国 ,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 与诸子百家辩论展现出渊博学识和精辟见解 , 为他赢得巨大声誉 。
荀况的著作收录在《荀子》一书 , 现存32篇 , 涉及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 亦对法律有相当深刻的见解和论述 。 荀子的法治思想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 , 这是对孟子“性本善”思想的重要修正 。 他认为:“治之经 , 礼与刑 。 ”治理好国家的关键 , 在于礼义和法制 。 又说“隆礼至法 , 则国有常 。 ”把法纳入广义礼的范畴 , 主张礼法并举 。 他说:“至道大形 , 隆礼至重法则国有常 , 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 纂论公察则民不疑 , 赏克罚偷则民不怠 , 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 。 ”通过尚贤使能、纂论公察、赏克罚偷、兼听齐明的礼法举措 , 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 得出隆礼重法 , 国家才能大治的观点 。
在《荀子》中常将德刑礼法相提并论 。 《性恶篇》提出:“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 , 以为偏险而不正 , 悖乱而不治 , 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 明礼义以化之 , 起法正以治之 , 重刑罚以禁之 , 使天下皆出于治 , 合于善也 , 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 。 他认为刑罚是必要的 , 还必须是称刑 。 在《正论篇》中说过:“刑称罪 , 则治;不称罪 , 则乱 。 故治则刑重 , 乱则刑轻” 。 他言礼 , 同时言法 , 有时礼法连称 。 如《王霸》说:“是百王之所同也 , 礼法之大分也 。 ”有时以礼义与法度对举 。 如《性恶》云:“圣人积思虑 , 习伪故 , 以生礼义而起法度 。 ”
作为儒家衣钵的继承者 , 荀子仍然重视人治的作用 。 在外王之治上虽重视法 , 但在效用上毕竟与德礼大异 。 法治与人治两者择其一时 , 他仍然强调人治的重要 。 他说:“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 , 有君子而乱者 , 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 ”又说:“有乱君 , 无乱国;有治人 , 无治法 。 ”荀子对德与法之间 , 仍保有孔子、孟子以德为重的倾向 。 他认为法源于君子 , 立法的源泉在于明睿的政治领袖 。 礼是荀子思想的主轴 , 法对适应新的社会和政治需要 , 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