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放烟花吗?关注舆论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禁烧令”是否松绑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

我们能放烟花吗?关注舆论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文章插图
2023年1月2日,山东泰安,市民正在燃放烟花庆祝新年的到来 。视觉中国图


【我们能放烟花吗?关注舆论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从目前各地公布的方案来看,有的地区明确了某些时段可以燃放鞭炮,有的地区明确了可以燃放和禁止燃放,有的地方重新强调了“禁烧” 。


在最近的媒体讨论中,如何平衡公众声音和管理之间的问题,成为烟花爆竹“禁烧”是否松绑的一个焦点 。


江苏某媒体《现代快报》发表文章称,一些地方为呼应民众呼声而采取的灵活措施值得期待 。随着去年底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防疫工作进入新阶段 。很多网友希望春节能燃放烟花爆竹,送走“瘟神”,发泄自己的“堵” 。这是可以理解的事实 。


文章认为,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的声音应该被倾听,但燃放烟花造成的空气和噪音污染是客观事实,此外,还可能引发一些突发情况 。对此,如何把握好平衡,做好事,值得深切关注 。多年来,围绕烟花爆竹的禁与不禁,争议颇多 。因为生态环境和治安环境容易受到影响,所以经常被检查 。在目前采取的局部的、有限的放开措施中,如何避免“一放就乱”,真的很难思考 。


4日,《昆明日报》评论员也发表《正视“放鞭炮”背后的民意诉求》一文指出,今年年底,松绑“禁烧”的呼声尤为响亮 。为什么?因为过去三年疫情的严重影响,今年人们终于可以过个正常年了 。他们内心的压抑和焦虑需要一个很好的出口,更重要的是人们需要在喜庆祥和的日子里祈求祝福,抚慰心灵,收获温暖和希望 。


文章认为,燃放烟花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噼里啪啦的声音中,在烟花照亮夜空的美好画面中,不仅会让节日的感觉更浓,节日的气氛更热闹,更是祝贺新年、驱除瘟疫、赶走年兽等诸多情感的直接表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虽然有很多因素,但也与一些传统仪式已经过时有关——要么被淘汰,要么被禁止,新的仪式和新的范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


《昆明日报》一篇评论员文章说,“放鞭炮”背后的舆论需求值得关注 。能否、如何、在哪里燃放烟花,如何做到与环保、公共安全的最大公约数,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要回归事实,回归常识,回归科学,然后审时度势,综合平衡,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 。
我们能放烟花吗?关注舆论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文章插图
4号,河南大河 。媒体com也发表了《河声:禁放烟花爆竹大辩论,注意环保安全,尊重民意和民俗》一文,认为禁放烟花爆竹大辩论的出发点是好的 。前者从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问题,居安思危,做好长远的准备;后者是从民俗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希望让传统习俗传承下去 。每一种观点都有表达的需要,都值得讨论、理解和尊重 。说到底,放开、禁止、限制是社会治理的一道考题 。每个人都是回应者,也是受益者 。应该理性客观的讨论,不要对抗,不要撕扯,不要情绪化,甚至极端化 。答好这份答卷,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贡献智慧和力量 。


大河 。com指出,我们看到,面对群众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许多地方相继调整了烟花爆竹燃放政策 。通过调整烟花爆竹燃放政策,合理确定禁放区域和时段,允许群众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燃放,试图通过情与理在保护环境和尊重民俗之间找到平衡 。比如,北京市通州区已经明确,经公安部门批准,可以在环球度假区限定区域燃放烟花爆竹;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明确表示,春节期间可以在部分地区和个别时段燃放烟花爆竹...这些地方没有一刀切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是兼顾了民俗传承和环境保护,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很有借鉴意义 。从“禁烧”到“限烧”,这样的缓冲更接地气,更人性化 。


政泉新闻也发表文章指出,目前在舆论场上,呼吁为烟花爆竹“禁烧令”松绑的网友不少,支持“禁烧令”的网友也不少,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这两种声音都是民意的一种形式,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