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寻访石梯,重走溜板石梁古道( 三 )


山路时而缠山绕砭 , 时而在仅有四五米的山脊上盘旋 。 无论走在哪里 , 脚下都是厚厚的柞木叶 , 偶尔也搅和着一些松针 。 车走在上面绵绵软软 , 极富弹性 , 就像赤脚踩在上面 , 没有一点儿扎的感觉 。

大约走了四五里地 , 峰回路转 , 眼前突然叠起一座石山 。 山上生着一块一块黑魆魆的大石头 , 立的、卧的、高耸的、斜插的......形态迥异 , 大小不一 。
向导高喊一声:“溜板石梁到了!”

我们顿时来了精神 。 我们沿着石山的西侧迂回过去 , 只见不远处一道长二、三十米 , 高有四米的石坎儿 , 宛若一条长龙顺着山体从山头扑到半山腰去 , 在疏疏密密的山林里若隐若现 。 石坎是花岗岩和硅石的结合体 , 或直或曲 , 连续不断 , 色彩混杂 , 深浅不一 , 变化无穷 , 自成一道岩危壁 , 巍然岳立 , 风韵别致 。
整座石山东侧是悬崖峭壁 , 高而不可登攀 。 古道要翻过山头 , 得越过西侧的这道石坎 。 如果忽略了石缝长出的杂树 , 西侧的山就全是一片光溜溜的石山 , 即俗语所溜石巴地貌 。 古代的先民便在这片溜石巴上开凿了石梯 , 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
由于大量的槲叶飘落在石梯上 , 站在平缓处 , 只见一条一米多宽、十余米长的石阶斜斜地伸了上去 。 溜石巴被凿下去一米多深 , 靠山头的石壁长满了黄黄绿绿的苔藓 , 有些已经干了水分 , 变成了黑褐色 , 有些地方布满了白蒙蒙蓝莹莹的高山藻类 , 在石壁上形成一片一片斑块 。
向导找来一根树枝 , 刨光了石梯上的枯叶 , 又拿弯刀清理了半尺厚的腐殖质 。 我们便沿石梯径直上到石坎的平台 , 数了一下刚好二十七步 。 起步的地方 , 石阶稍显凌乱 , 越往上 , 踏步越规整 , 也越来越宽 。 石梯的塄坎上 , 或有碗大的窝子 , 或有拳头大的豁口 , 我们研究了半响 , 最终还是不明确这些印痕从何而来 。
据向导讲 , 他小时候常听爷爷讲石梯的往事 。 说旧社会 , 大宏岭上的古道繁忙 , 不光人来客往 , 还常常有驼队经过 。 驼队到了石梯 , 负重的骆驼稍不留神 , 石梯像溜溜板一样脚下打滑 , 就会连货物一起滚下沟去 。 这也之所以叫“溜板石梁”的缘故 。 一旦肇事 , 赶骆驼的人 , 只得下到沟底割去骆驼的两只耳朵 , 扛上货物 , 回家复命 。

向导的爷爷曾亲眼目睹有人提着血淋淋的骆驼耳朵赶路 。 那时候 , 大宏岭上常有贼人图财害命 。 这些强盗拦路抢劫 , 为非作歹 , 杀人不眨眼 。 他们还与洒金场的店家勾结 , 沆瀣一气 , 开黑店 , 残害客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