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民俗活动

立春 , 为廿四节气之首 , 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 。立 , 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那么立春的民俗活动有哪些呢?下面来和小编详情了解一下吧!

立春的民俗活动

文章插图
立春的民俗活动
2月4日是农历节气中的“立春” 。“立春”不仅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更是一个催人奋进的节日 。
“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 , 它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我国古老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 。
立春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时序节日,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从“立春”这天开始,天气逐渐转暖 , 人们也要下地干活了 。在“立春”这天 , 我国不少地区都有“卷春”“啃春”和“鞭春”的习俗 。
【立春的民俗活动】1、卷春
所谓“卷春”就是吃春饼,是人们将烙好的薄饼卷上豆芽、大葱等新鲜青菜以及酱料一起吃 , 象征着人们要把春天的新鲜气息和力量吃进去,让自己春播、干活的时候,更有干劲 。
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
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 用来卷菜吃 。
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 。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河北南部地区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谚 , 瓜指的是南瓜,当地居民有在这天吃南瓜馅儿饺子或南瓜馅儿包子的习惯 。
2、啃春
“啃春”则是啃萝卜,代表着人们为自己打气鼓劲 。萝卜脆爽微辣,吃萝卜能顺气、防病,让人们在春天身体更好,更有活力 。
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一个啃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
3、鞭春
“鞭春”俗称“打春牛”,象征着人们鞭策自己要更加上进 。“打春牛”是指过去人们在立春这天要折一根柳条,来抽打牛背,让牛在春耕时更卖力 。后来许多人家还用柳条来轻轻抽打孩子,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能更加上进,力争上游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 。立春前 , 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 。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日 , 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 。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 。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 。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
4、春鸡
立春节 , 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 。戴在头上,争奇斗艳 。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 , 传说主蚕兴旺 。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 , 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 , 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
5、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 , 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 。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 , 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 。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 。为保险起见 , 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 。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 。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后气温将逐步回升 。不过立春并不等于入春,提醒朋友们要注意保暖,千万别感冒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