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1420年的那个冬天,姗姗来迟的紫禁城揭开了面纱( 二 )


御窑所产地砖得名“金砖”。黏土砖为什么冠名金砖?一种说法是金砖成品质地坚硬,有金属质感,敲击时发出金属声响,因此得名金砖;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生产严格、制作考究、工序繁复,从取土练泥到出窑磨光需要一年半时间,光烧窑就需要上百天。出窑的成品必须体质细腻,棱角完好,有一丝瑕疵就弃之不用。每一块运到工地的金砖都极为昂贵,价同黄金,故名金砖。此外,山东临清生产建筑用砖。
每一项建筑原料,无不慢工细作,无不精益求精,十年光阴不知不觉中便流逝了。“倾天下之力”,莫过于此。
在此期间,朱棣的宏伟蓝图渐次铺展开来,北伐草原、西下南洋,建章立制、破立有道。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君臣统一了迁都思想,正式选定“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的万世之都——北京为大明王朝的新首都(《明会要》)。万事俱备,只欠动工了。第二年二月,以泰宁侯陈珪为主,柳升、王通为副的新首都营建工程正式开始。
古老的中华帝国积淀数千年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都将凝聚在北京城,朱棣毕生的宏图伟志和所有参与者的所学所思都倾注在了即将拔地而起的宫城之上。如果说都城是帝国的精华,那么宫城就是其中最炫目的结晶。
一座伟大的宫殿,是一个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一座伟大的宫殿,是一个文明发达程度最显耀的明珠。
02
紫禁城的名号,
没有法定文字,也没有公开匾额
大明帝国在朱棣的指挥之下,在前期十年的准备之下,开足马力改建北京城。中国都城形制在五帝时期是“单城制”,发展到夏商周时代实行“双城制”(宫城与郭城),北魏首都洛阳城首开了“三城制”(宫城、皇城、郭城),一直延续到朱棣时期的首都设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日趋繁荣,北京城发展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朝堂煊赫、四民聚集、百业兴旺,是彼时文明的中心。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确了北京三城,最外侧是由内城和外城构成的“郭城”,护城河环绕着高大的城墙。其范围就是现在北京二环路以内地区。前三门大街划分内外城,大街南侧为外城,也称北京“南城”;大街以北是内城。内城南墙开三门,东西北各开两门,一共九座城门,皇城就在内城中南部。
皇城以内,汇聚着朝廷衙署和所有与皇室有关的机构。皇城南起长安街,北至地安门大街(时称北皇城根),东到东皇城根,西抵西皇城根。四条大街原本围成一个规整的南北竖长矩形,由于西南建有元代大慈恩寺,所以皇城在西南角凹进一个小矩形,也就是现在府右街和灵境胡同西南的区域。民间以“皇城根”代称北京城。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