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疫情之下,文旅“自救”却把自己救进了ICU?

乌镇|疫情之下,文旅“自救”却把自己救进了ICU?


不知不觉 , 疫情到来已经有两个年头了 。 在这两年 , 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困境 。
据中国旅游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阿里巴巴集团联手共建的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完成的 《疫情对中国文旅产业的影响与对策调查报告》显示 , 此次疫情对文旅产业造成很大损失 , 其中 , 旅行社行业遭受的损失最显著 , 文旅企业经营面临严峻考验 。
在这一“疫”中 , 不少文旅产业都积极寻求方法走出困境 , 但很多的文旅产业发展却由于“病急乱投医”走进了误区 。
Part01
误区
三个“盲目”增加经营困难
误区一:盲目增大投入
在疫情的影响下 , 文旅产业的经营业绩普遍有所下滑 。 为了拉动营业额 , 一些企业就盲目增大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及营销资金投入 , 或盲目兴建网红旅游产品如“夜游产品”等 。
但盲目加大投资不仅使经营者的资金负担增加 , 也让经营者的经营风险变得更大 , 甚至会让文旅产业后续的经营陷入恶性循环 , 给经营者的品牌及市场带来致命的打击 。
误区二:盲目改变战略目标
疫情的到来导致很多产业的发展经营规划被打乱 , 文旅行业亦是如此 。
一些经营者在疫情的打击下乱了阵脚 , 如制定不合理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方向、调整不切实际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思路、甚至插手陌生经营领域 , 与当初的预想背道而驰 。
在新情况下 , 适当调整战略目标或适度调整经营管理思路 , 都属企业正常经营行为 , 但如果“调整”时未经合理化理性判断 , 便仓促应变而动 , 则可能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误区三:盲目再造组织架构
疫情的凶猛来势让文旅行业迈进了“寒冬” , 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经营者要降低成本的决心 , 于是经营者重新拟定急功近利的组织架构 , 采用减少人员编制裁撤大量人员、降低员工薪酬、取消员工部分福利等方法来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 。 但这根本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 也并非“良方” 。
Part02
出路
把握政策风向 , 应对有方
●把握好利好政策
疫情发生的这两年 , 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 支持引导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
例如 , 广东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旅行社纾困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通知”要求强化金融支持、减轻企业负担、加强稳岗扶持……
对于纾解旅行社经营困难都是利好消息 。
此外 , 去年年中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印发关于《文旅康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 明确了中央对文旅康养项目的投资补助标准 , 最高可达100%:“原则上东、中、西部地区(含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分别享受中、西部待遇的地区)中央投资补助比例为 30%、 60%和 80% 。 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和新疆自治区南疆四地州(含兵团)的项目可按规划确定的最高补助额度予以全额(100%)补助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