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内容一、主要内容: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 。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 。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 。
二、文章感触: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地震中的父与子》原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 。
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性演讲者,在过去20年,他在32个以上的国家对2百万人已超过了4千次演讲 。他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

文章插图
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
“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四年级语文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 。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 。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