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场馆|听建筑师讲述北京冬奥场馆的设计灵思,中外记者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

玻璃采光顶可电动开合、冰场和篮球场能在6小时内完成转换、巨型投影屏动态呈现各种画面……一座座冬奥场馆不仅承载了冰雪梦想,也展示着中国制造的科技智慧。2月19日,跟随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城市形象采访活动,来自42家媒体的50余名中外采访人员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听小镇的重要设计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下文称“北京建院”)的建筑师讲述冬奥场馆的设计灵思。
北京冬奥场馆|听建筑师讲述北京冬奥场馆的设计灵思,中外记者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
文章插图

▲北京建院的建筑师郭少山逐一讲解了奥运场馆背后的设计亮点。(彭丹/摄)
此次冬奥会,北京建院参与了包括国家速滑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等9个场馆的新建与改扩建设计任务。在小镇“未来设计”园区的屏幕区前,北京建院的建筑师郭少山逐一讲解了奥运场馆背后的设计亮点: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 22条透明的冰状丝带如同速滑运动员飞驰而过的痕迹,既象征速度与激情,也代表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年份;国家体育馆新增了尺寸可变的冰球场地,满足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多种冰上运动项目的使用需求;冰立方是世界唯一的“水冰转换”双奥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作为篮球、冰球的双主场,6小时“冰篮转换”成为场馆改造的最大亮点。“这张图是首都体育馆,因为它是许多北京人的历史记忆,所以在外观上我们遵循了‘修旧如旧’,保留它的历史感,里面则用了大量高科技。”郭少山说道,如为配合花滑和短道这一最具美感和动感的冰上赛事,设计团队别出心裁地在冰场顶部设计了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通过最新影像技术实现各类动态画面,呈现最“美”的观赛体验。
北京冬奥场馆|听建筑师讲述北京冬奥场馆的设计灵思,中外记者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
文章插图

▲国家速滑馆远景。
北京冬奥场馆|听建筑师讲述北京冬奥场馆的设计灵思,中外记者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北京冬奥场馆|听建筑师讲述北京冬奥场馆的设计灵思,中外记者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
文章插图

▲国家体育馆远景。
北京冬奥场馆|听建筑师讲述北京冬奥场馆的设计灵思,中外记者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
文章插图

▲冰立方远景。
北京冬奥场馆|听建筑师讲述北京冬奥场馆的设计灵思,中外记者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
文章插图

▲五棵松体育中心外观。
北京冬奥场馆|听建筑师讲述北京冬奥场馆的设计灵思,中外记者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
文章插图

▲首都体育馆外观。
在“未来设计”园区的VR展区前,采访人员们戴上VR头显便可身临其境漫步在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建院的刘淼担任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中方首席建筑师,他介绍,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的建筑外墙由2376块幕墙单元体联结成面,恰似一群轻盈的飞鸟,被称为“小鸟幕墙”;会议中心的三层屋顶花园,约3000平方米的玻璃采光顶能实现电动开合;地下一层的“智慧餐厅”里有汉堡机器人、炒锅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等约120台餐饮机器人上岗服务,它们可沿着智能轨道无接触送餐。为贯彻节俭办奥,会议中心在奥运史上首次将国际广播中心和主新闻中心整合到了一起,集约了场馆空间,让全球新闻媒体在共同的建筑空间里享受更优质服务。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