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黄河三记

去银川之前做了功课,有一处黄河的古渡口是要去的。到了宾馆便向前台要了张宁夏游览图,上面标注的地名却是“黄沙古渡”。编辑的本能让我怀疑那是黄河古渡之误,毕竟用黄沙修饰渡口有些不搭,而且“河”与“沙”偏旁相同,录入错误也是可能的。在看过文字介绍后,方知此名不错,的的确确就叫黄沙古渡。
河滩|黄河三记
文章插图
碛口古渡远眺黄沙古渡驱车来到古渡的入口,大门是一座仿古式敌楼,从这里到渡口遗址要坐摆渡车,在高低曲折的小路上颠簸十几分钟,两旁荆棘丛生,沙丘连绵,当年行人赶路过河的辛苦可见一斑。
古渡是一道百余米长的河滩,沿途交错建有与渡口相关的小屋、土围、木栅栏等,这当然是复制的“古迹”。还好,与渡口的氛围大体吻合,没有让人太过扫兴。开阔的河床上错落竖着一些石桩石礅,有些斑驳像被风雨侵蚀过的旧物,有些则明显是新做的,这应该是当年码头系船缆用的。渡口正面滩涂赫然建有一座古朴的木制辕门,面向黄河的门两边是一对镇河兽,背面向黄沙的则为一对石狮,威严各异。古时候渡口是否真有这样的设置,已无从考证,就当下而言,这大概是古渡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了。河滩上的一切布局都是一种象征,只为烘托气氛,使它看上去更像一个旅游景点。而这里真正属于“原生态”遗存的,其实只有河边残留的由石块堆积的一段河堤,在经年与河水的搏击中显得有些支离破碎,然而它却像一个亘古而具魔力的符号,瞬间便把你带入了历史的情境。
黄沙古渡自古就是宁夏的水运要冲和军事重镇。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时就是由此过河,从此告别了中原故土,踏上以黄沙为伴的和亲之路。西夏时期,这里因紧邻国都兴庆府(今银川)而成为举足轻重的交通咽喉,旧称横城渡,后因横城北面有地名“黄沙嘴”,到明代便改称“黄沙古渡”。宁夏在明朝属防卫“九边”之一,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旃镇守于此,或许震撼于渡口的幽古雄浑,曾写下了一首著名诗篇《黄沙古渡》:“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西望河源无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描述了雨后渡口辽阔沧桑的景象。公元1678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纵容下发动叛乱,清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部溃不成军,但仍负隅顽抗拒绝归降。1697年3月,康熙第三次征讨噶尔丹,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古渡上帆樯林立、骈舟如织,往来穿梭的船只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征时康熙从陆路来宁夏,战事结束就是从黄沙古渡乘楼船水路返回。途中康熙突发感慨,也曾作《横城堡渡黄河》七绝一首:“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荡荡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除抒发胸怀外,对这里的自然情状做了凝练概括。今天,渡口边建的康熙戎装骑马塑像,就是纪念康熙驾临此地以及那次重要的战事。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