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琼州大地上的一首回旋诗

岁月轻抚骑楼身,洒落老街万分情,百年暮去朝来,骑楼老街早已成为镌刻在琼州大地上的一首回旋诗 。这条披着百年神秘面纱的老街,你是否真正读懂了它?走进骑楼,品读骑楼,探寻一扇扇门窗背后的往事 。
海口骑楼老街:琼州大地上的一首回旋诗
文章图片

骑楼林立规模宏大
谈起骑楼老街,长堤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已是刻在人们心中的骑楼印象 。一条条骑楼街道,构成了气势恢宏的骑楼建筑群 。
1894年,最早的骑楼在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诞生 。明初,海口卫所城墙修建,高耸的城墙限制了城市发展,也影响着骑楼建筑规模扩大 。
1924年,在当时海南最高行政长官邓本殷的主持下,海口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扩建公路、拆除城墙 。将拆城墙的石头筑成长堤,长堤路由此诞生;扩建原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日的新华北路、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展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展为新民东西路 。1924年到1936年是骑楼建设力度最大的阶段,有着“平均两天一栋骑楼”的说法 。
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的繁荣、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使海口城得到进一步改观,颇具城镇规模 。商贾云集,外国领事馆、南洋商铺林立的海口站在了中国文明革新、经济交流的最前沿 。骑楼一带,是当时海口最热闹的区域,也成为了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
海口骑楼老街:琼州大地上的一首回旋诗
文章图片

街道覆盖面积约2平方公里,总长4.4公里的600余栋骑楼建筑集中在12条街道上 。骑楼老街以其规模巨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建筑群,于2009荣获国家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
起源于希腊地中海地区的欧洲骑楼建筑,为什么能与遥远的中国海南岛产生联系呢?这段历史,要从“下南洋”说起 。晚清时期,《天津条约》签订,海口成为当时全国十大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骑楼街区的发展与航海贸易、对外开放息息相关 。当时的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地区,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 。
希腊帕特农神庙,即为骑楼建筑最初模样 。希腊发达的商业文明催生了骑楼建筑样式,随着殖民地的统治,英国人将建筑样式带至东南亚、印度 。圆柱演变为方柱,墙壁点缀雕花,东南亚建筑在欧洲文化影响下逐渐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 。十九世纪中晚叶,大批海南人到东南亚去谋生,即“下南洋”,这种建筑风格被南洋客们带回海南,海口骑楼建筑群得以产生,发展,繁荣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