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起莺歌海

这里是莺歌海盐场的盐田 。
三月至七月的盐田里,所有的盐工都顶着烈日到来 。
饱浸烈日的热情之后,盐田里的海水才能结晶,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盐 。
因为晒制盐的天气条件十分难得,盐工赶在潮汐的时间开闸,涨潮的海水被引入蓄水库,流入分级的盐田,在日照下蒸发,变成饱和的卤水,被引入结晶池生盐 。接下来,盐工们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在盐池“翻水”,把结晶池从头到尾“犁”一遍,这于盐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惊扰——让卤水均匀达到合适的浓度,保证氯化钠的完整结晶 。
制盐的工艺流程大致如此 。
站在盐田边,风过耳际,呼呼响,那是风吟 。它属于这片海的海风 。
海风下的盐田空旷而静谧 。它是在蓄足精力来年孕育生命中的盐 。
面对着冬季休闲下来的盐田,我起了念头,用手抠下盐田里的一粒盐,明知它是咸的,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用舌尖舔了舔 。因为我脚下踩着的是实实在在的一片盐田呀 。
生长在盐田边上的草本植物,远离淡水,它们只能汲取含盐浓度高的水分 。所有的叶子看上去都泛红了,茎也如此 。连野菜马齿苋,也躲不过,出现了绿中泛红 。咬一口,汁液多,且咸 。是咸盐的味道 。长在盐田边的马齿苋是咸的,真的少见,确实长见识了 。
谁在百味中当家?不用考,这是一个最古老的谜语 。谜底?盐!
盐是不可替代的百味之源 。简单的盐,看似简单,却是一日三餐的基本之源 。
说盐,不得不从《水浒传》里把鲁智深扯出来说 。鲁智深那一嘴的“鸟话”,大行其道了几百年 。最经典不过的是“嘴巴淡出鸟来” 。我想,那时的鲁智深一定是嘴巴除了馋酒外,更是为着那下足盐味的肉食教他喜欢到不吐不快地骂了一下自己 。这一骂,且没想到的是,一句“嘴巴淡出鸟来”行走了几个朝代,不衰 。谁能敌?
以前,父亲是橡胶产业的后勤工人 。管理着公家一大摊子的菜园 。每年父亲为公家食堂做一缸缸的腌菜,用盐反复揉搓,然后入缸,一层菜一层盐地撒 。感觉父亲一点也不吝啬,腌菜,大把大把地撒盐下去 。
我想告诉已经在天之灵的父亲,你做的腌菜滋味和他人的有什么不同 。在吃着母亲腌制的咸菜中,我似乎回到了那个年月的日常生活 。
盐,使中国革命越过了寒冬,走向了春暖花开 。回眸中国革命的历史,盐,使我想起在第一次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遭受敌军重重围剿,盐成了最贵重的物品,老百姓舍生忘死为红军送盐,穷尽了一切办法:衣服浸入盐水里晾干后穿在身上;在粪桶上设置夹层藏盐;空心竹里塞盐来混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但有的人仍然躲不过敌人的严厉检查而光荣献身 。红军时期,在药品缺乏的情况下,杀菌消毒用盐替代也成为问题 。因为缺盐,有多少负伤的官兵,因为感染而丢失生命 。有的红军战士在作战中负重伤,牺牲前,还将一小撮盐巴,当作党费,上交给党……至今,这些激荡人心的故事,依然光彩照人,激励着后人前行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