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漂浮的岛屿

“岛屿”这个概念本身就颇为神秘 , 似乎被飞鸟、流云和水流环抱 , 这种隔绝感会增加许多想象的空间 , 而由此形成的陌生化效应 , 又会在我们的内心之中激起无数波澜 。 甚至我们的耳畔会响起惊涛拍岸的声响 , 脑海里会有一叶扁舟在风浪中起伏的景象……所有关于“岛屿”的想象 , 都会鲜活起来 。
站在十字街头 , 我们时常疑惑: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否它还有另一番面目?我们向往“空中花园”“海底文明”和“看不见的城市” , 就像我们向往一个独特的自我 , 即便孤独着 , 也要壁垒森严 , 有着不可侵犯的尊严 。 乌托邦式的幻想 , 通常是基于对现实的思索 , 进而表达出一种“叛逃”的欲念 。 “空中”的星月与楼阁 , 总是在不可得之后 , 让我们垂涎 。
“黑拉望”这个地方 , 有人到达过吗?即便你翻转地球仪 , 可能也难觅其踪迹;或许你会怀疑这是某个微小村落的名字 , 可能你同样还要失望;检索它的相关信息 , 你会发现那是一首诗里虚构出的一座岛屿的名字 , 相关的信息 , 也只有五条 。 而诗的题目是“黑拉望是一座岛屿” , 似乎在强调存在和确认身份 。
我第一听到这首诗 , 是诗的作者、诗人横朗诵的 , 当时颇为震撼 。 横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读诗 , 并且强调这个“黑拉望”的“黑”要读成“hē” 。 许多人觉得诗人不可理喻: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字的读音呢?而且还是不规范的读音 。 但刚好这是诗人的权力 , 他创作的世界“黑拉望”里 , 他就是王 , 可以随意安排那里的秩序 , 并独自享有事物命名权 。 也正是这种对于常规的破坏 , 我们看到了作家们的“霸权”——“越是你熟悉的部分 , 我就越要肆意破坏”;破坏之后 , 构成的世界就是新世界 , 那是属于少数人的世界 , 甚至是独属于作者自己的世界 。
陶渊明的“桃花源”固然不是一座岛屿 , 但是隔绝的环境和无法寻踪的神秘 , 也都带给我们一种漂浮感 。 但陶渊明还是实在的 , 他的表述俨然基于我们身边的风物:“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其中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 , 悉如外人 。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他以恬淡宁静之美 , 消解掉了外界的沉重 。 寻而不得 , 才将之架在了“空中” 。 现代文学的精神旨归 , 有人说是《红楼梦》一般的由色而空 , 就是由繁华归于沉寂、空灵;也有人说是“黑拉望”一般的由色而无 , 就是从现实进入“无” , 这“无”不是没有 , 是无限 , 是广阔无边 , 是精神升空 , 获得解放 。
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小说命名为“乌托邦” , 以游记小说的表现形式 , 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 通过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讲述出来 。 聪明的莫尔甚至在小说中 , 掺入许多真实的历史情景和地理方位 , 来“混淆视听” 。 他有意无意地向我们表明乌托邦的反叛性和假想特点 , 都是基于现实的 , 而不是浮在云端 。 作家在写作中占有空间的同时 , 也就占有了时间和思想 。 而乌托邦式的描述 , 空间总有二元的对峙感 , 相较而言 , 也是一种局限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