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老区新貌 | “天路”下的木栗园之变

戴紫欣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朱娟娟 雷宇
落差800余米的峭壁边 , 7个“之”字般的天路盘旋而上 , 像一条银白色的飘带缠绕山间 , 周边林木葱茏 , 薄雾缭绕……
这是初夏时节 , 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木栗园村“壁挂天路”呈现的美景 。
“天路”不长 , 4.4公里 , 可因极其陡峭险峻 , 前后修了10年 。 近年 , 借助网络 , 它成为一条网红公路 , 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
天路之外当地的两座石碑、两座陵园 , 则是木栗园人心中的“圣地” 。
步入村口 , 一座挺立的工农红军纪念碑庄严肃穆 , 黑色的岩石上镌刻着“红军是穷人的军队” , 那是八十多年前红三军在木栗园带领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留下的标语;另一座石碑位于天路旁 , 碑文记载着上世纪80年代木栗园村民们战天斗地、用双手修出这条天路的故事 。
两座陵园 , 一座属于恩施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康先成 。 木栗园青年农民出身的康先成发动群众支援前线 , 组织游击队伏击敌人 , 后来在敌人的包围下 , 被枪击中壮烈牺牲 。 另一座则属于长眠在这条“天路”上的8位勇士 。
“修这条路的时候 , 死了八个半” , 村党支部书记冯军语气凝重 , “八个直接牺牲 , 还有一个重伤 , 一辈子不能下床 。 ”冯军是土生土长的木栗园人 , 他更习惯把这段路叫作“扯根坡” 。
木栗园四面环山 , 交通闭塞 , 过去是出了名的穷窝窝 。 村民们去双河集镇赶集 , 必经这段扯根坡 。 在“天路”修成前 , 所有的物资只能靠肩挑背驮 , “一条小道尺把宽 , 还陡峭得很” , 祖祖辈辈们上下坡 , 得扯住杂草或者树根才能不摔下山崖 。
1986年 , 在政府带领下 , 村民们向扯根坡发起了挑战 。 五百多户、一千一百余劳动力全员参与 。 他们将绳索套在腰间 , 在悬崖上抡起铁锤 , 用钢钎凿出一个个药室 , 再填入炸药 , 将“顽石”一点点炸开 。
因为施工难度太大 , 一年下来 , 仅能推进四五百米 , 有时还因缺乏资金暂停 。 直至1996年 , 这条路终于修成通车 。
“天路”修成 , 部分村民出山务工 。 但当地由于缺乏产业支撑 , 2014年 , 全村523户 , 贫困户占了270户 , 900多人在贫困线上挣扎 。
2018年3月27日 , 恩施市审计局工会主席姚红贵被派驻到木栗园 ,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 木栗园另有几条老旧公路需要改扩建 , 来到村里第一天 , 姚红贵就召集开了个改扩建动员会 。 “要想富 , 先修路”的道理 , 木栗园人都懂 。 当晚 , 全村就筹集好了改建资金 , 还成立了民主监督小组 。
第一天的工作如此顺利 , 姚红贵很是兴奋 , 觉得驻村工作并不困难 。 然而很快 , 现实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