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川陕革命老区:风展红旗如画 群众幸福安居

据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 巍巍米仓山 , 滔滔嘉陵江 。 步入秦巴大地 , 通江、仪陇、旺苍、镇巴、凤县……一个个红色地标 , 串起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 90年前 ,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片土地上领导创建了川陕革命老区 。
百年沧海桑田 , 老区已换新颜 。 如今的川陕革命老区美丽乡村星罗棋布 , 绿色产业方兴未艾 , 红色精神生生不息……
旧貌换新颜 百姓日子甜
“红军入川第一镇”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两河口镇 , 群山环绕 , 寨巴河和杨家河在此交汇 , 一座石桥连接川陕两省 。 桥头广场“红军入川”纪念雕塑 , 再现90年前红四方面军入川时百姓喜相迎的感人场面 。
初夏时节 , 开车驶入平均海拔1300米的两河口镇龙头寨村 , 一条条公路连通这个曾被封闭在大山之巅的“云端村” , 漫山遍野的李子树给昔日荒坡披上绿装 , 一幢幢青瓦黄墙民居错落有致 , 房前屋后蔬菜瓜果飘香 , 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
晨曦微露 , 在龙头寨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区的一幢二层小楼前 , 年近六旬的脱贫户杨兴朝在李子树下除草 。 靠种李子树、养猪牛 ,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 去年收入6万多元 。 比阳光更暖的是他脸上的笑意:“2019年搬了进来 , 砖瓦房换成二层小楼 , 旱厕变成马桶 , 家里用上了自来水 , 看病有村卫生室 , 还买了小汽车 , 这日子真不赖!”
旧貌换新颜的脱贫故事 , 在川陕革命老区比比皆是 。 原川陕苏区核心区的巴中市49.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 18.9万余人搬进新居 。 达州市宣汉县 , 千亩蓝莓谷郁郁葱葱 , 山上种蓝莓、园中迎客 , 农旅结合 , 山区变景区 , 民房变客房 , 一批批脱贫户捧上金饭碗 。
脱贫之后谋振兴 , 帮扶持续后劲足 。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把稳岗就业作为防返贫的根本之策 , 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 筑牢防返贫底线 。 今年一季度 , 汉滨区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 。 安康新乐祥纺织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 , 五里镇朝阳村村民朱棉云戴着口罩在生产线上忙碌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以前在深圳打工 , 今年受疫情影响选择在离家近的工厂务工 , “每月收入有2500多元 , 还能照顾孩子 , 一举两得” 。
挑起“金扁担” 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广元市苍溪县亭子镇大营村红心猕猴桃花粉基地 , 排列整齐的钢架大棚伸向远方 , 藤蔓架上猕猴桃幼果在微型喷头的水雾中更显碧绿 , 小型气象站、传感器矗立地头 , 工作人员能随时用手机监测大棚内作物长势 , 精准调控施肥量、浇水量 , 实现智慧种植、管护 。
作为苍溪县主导产业 , 猕猴桃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 全县种植面积39.5万亩 , 种植农户近4万户 , 年产量12.6万吨 。 距基地几公里外 , 村民李建国在忙着给一颗颗猕猴桃幼果套袋 。 在政府补助下 , 他家新建了大棚 , 还安装了水肥一体设施 , 改施有机肥 , 种出的有机猕猴桃成了热销货 , 价格比普通果高出一倍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