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东川第一人造小岛,已成繁华村庄

东川|东川第一人造小岛,已成繁华村庄

文章图片

【东川|东川第一人造小岛,已成繁华村庄】东川|东川第一人造小岛,已成繁华村庄

文章图片

十七、三美东川添锦绣
(五)人造岛上建村庄

格勒村地处牯牛山脉和以礼河间的分水岭下 , “象鼻漫卷三江水 , 鸡鸣两省四县区”的象鼻岭上 。 随着距格勒村六十公里的金沙江下游、仅次于长江三峡电站的白鹤滩大型水电站建成 , 电站水库蓄水面积扩大至216 平方公里;最高蓄水位820 多米 。 电站移民搬迁涉及云南和四川两省 , 东川、会泽、巧家、宁南四县区近10 万移民 。 象鼻岭上的格勒村就是水电站安置移民工程之一 , 到时 , 这个村将被淹没 , 变成水下村庄 , 格勒村将永远消失 。
2019 年 , 东格高速公路通车后 , 我和家人自驾车从东川城区出发 , 行驶半个来小时 , 经过近40 公里 , 来到象鼻岭格勒村 , 看看我曾经艰苦支农 , 即将沉到金沙江底、将消失的村庄 , 心情有些沉重 。 因为我与格勒村曾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 。
那是上世纪的1974 年 , 我参加所在单位东川市财金局组织的厂社挂钩支农工作组到播卡公社支农 。 我和青年职工陆恩达两人就分到离公社三十多公里远的金沙江畔象鼻岭格勒生产大队 , 一在就是一年多 。
在云南境内 , 金沙江流经楚雄后 , 一路向北进入了东川地界 。 东川的小江 , 横贯了整个东川辖区 , 到格勒这个地方便与金沙江相向而行 , 二水并流 , 最终融为一体 , 中间夹出一道土峁 , 约莫二、三十米高 , 纵向不过二里地 。 站在五里开外的蒙姑坝子 , 一眼就能看清土峁的地势走向 , 它大概发脉于滇中禄劝的轿子雪山 。 土峁这一脉从轿子雪山之巅向着金沙江的怀抱迤逦而来 , 绵延数百里后在金沙江与小江的夹击下顺势而生 , 随着海拔的渐次下降 , 状如长长的大象鼻子 , 人们都称它为象鼻岭 。 远观象鼻岭 , 那象鼻深嵌金沙江中 , 活脱脱一幅大象吸水图 , 形成“象鼻漫卷三江水 , 鸡鸣两省四县区” , 川滇两省四县交汇之地最靓丽的自然景观 。
当年象鼻岭上的格勒生产大队 , 即现在的格勒村 , 交通十分不便 。 要到象鼻岭须绕道一百多公里的土路 , 一是跨县从会泽经以礼河;二是从1300 多米海拔的小江顺铜矿公路爬到3000 多米海拔高度一个叫零公里的地方 , 又顺山而下到仅290 米海拔到达象鼻岭 , 都要单行六、七个小时 。 当年我支农去象鼻岭格勒村 , 乘吉普车就是走的这条路 。 我们支农所在的格勒生产大队就在这象鼻岭上 , 象鼻岭上十分荒芜 , 除了稀稀散散的几十家农户外 , 只有一个小五金厂 , 就是一个只有两三个职工打铁的铁匠房 。 这也是播卡公社唯一的社办企业 , 其它街道商铺什么都没有 。 我俩被安排住在大队会计家中 , 早上和社员一起集体出工干农活 , 中午应邀到社员家中吃派饭 。 我俩每吃一顿饭都要交半斤粮票 , 五毛钱 。 毕竟我那时月工资才40 多元钱 。 晚上就在大队会计家吃晚饭 。 所谓吃饭 , 家家都是一锅煮红薯 , 一盆无油无盐的淡白菜汤 , 我们称玻璃汤 , 好点的人家有一点自制的辣酱 。 在一家社员家吃饭 , 一盆盛着稀稀疏疏几棵老花豆的汤里飘着似海带又不是海带的绿色干菜 , 一问才知是晒干成条状的西瓜皮 。 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是出工一窝蜂 , 出工不出力 , 种的庄稼也长得不好 。 象鼻岭上气候炎热 , 在缺水的山坡上主要以种红薯和少量包谷为主 。 所以家家户户都以红薯为主粮 , 但还是吃不饱肚子 。 记得有一天上午和社员集体出工劳动到中午散工后 , 竟没有社员叫我俩去吃饭 。 小陆和我又好面子 , 只好躺在金沙江边的山坡上烤着太阳饿了一天 。 但有一次却受到一老农的热情邀请 , 邀小陆和我去他家赴“宴” 。 事情是这样的 , 老农有一个儿子在部队上服兵役 , 在家中未过门的儿媳妇却被生产大队的民兵队长霸占了 , 无奈就向小陆我俩求助 。 我俩就把这一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告到公社党委 , 这个民兵队长受到组织处理 。 老农为感谢我俩的帮助 , 特请我俩去赴“家宴” 。 我两盛情难却就去了 , 吃饭时上桌的一盘主菜是蒜苗189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