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云南腾冲和顺古镇水碓社区——风俗淳美 代代传承(走进传统村落?)( 二 )


中西合璧 和顺典雅
“一路沿溪花覆水 , 数家深树碧藏楼” 。 在水碓社区和顺小巷的大门口 , 挂着一副对联 , 相传是云南籍近代学者袁嘉谷专为和顺乡民所作 , 这也正是和顺自然生态之趣、人文和谐之美的最好写照 。
依山傍水的和顺古镇 , 拥有100多栋百年宅院、8个宗祠、9座寺观 , 堪称一座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 。 上千幢特色民居鳞次栉比 , 妙在“和”与“顺” 。
在沧桑巨变中 , 和顺的古建筑群沉淀出“和璧隋珠 , 顺时随俗”的底蕴 。 中式的月亮门 , 点缀上西式的阳台 , 这在上世纪20年代是一种时髦 。 如今 , 走在水碓的巷道上 , 依然随处可见这样中西合璧的宅院 。
“枕山、环水、面屏” , 民居群落随形顺势 , 与邻里一道顺巷而建 , 和睦而居 。 村落依山而建于坡地上 , 多“高墙窄巷” , 为的就是不占用良田 , 节省出种植庄稼作物的土地 。
走进一家民居改造的咖啡馆 , 火山石作基 , 木质结构的古朴老宅 , 布局紧凑、用料考究、工艺精良 , 显得厚重又典雅 。 水碓的民居多为合院式建筑 , 一般由正房、厢房、厅房、照壁等基本元素构成 。
徽派建筑的神韵、江南民居的雅致、西方建筑的元素……风格各异的古建筑群落兼容着不同的文化符号 , 不同的建筑文化共存交融又各显魅力 , 形成了独特的古朴典雅、和顺和谐的建筑风格 。
传世家风 成风化人
沿着火山石铺就的驿道缓行 , 村民李建华特意提醒采访人员注意脚下 , 中间的石板平整稳当 , 而两边就稍显坎坷崎岖 。 “这是灯芯路 , 中间的材质好 , 铺起来平顺好走 , 在过去是专门供老人、妇女和孩子们步行的 。 ”
孝悌、礼义、仁爱、勤俭……在水碓 , 这些传统美德体现在各个细节之中 。 不远处的巷道口 , 一字形石构方门引人注目 , 门后有木构单坡瓦顶门房 。 “这是进入各巷道门口的总大门 。 ”李建华说 , 过去和顺通常都是聚族而居 , 每一族姓居住的地名和巷道以姓氏或籍贯命名 , 在巷道设一总大门 , 便是古代所称的“闾门” 。
“风俗淳美”“兴仁讲让”“景物和煦”……闾门门额嵌有题刻 , 有些闾门两侧还镌刻着有教化之用的对联 。 随着历史变迁、人口繁衍 , 先后迁入的各姓人家逐渐杂居 , 但是这些地名、巷名及闾门一直沿用至今 , 成为“标识” 。
近代以来 , 和顺名人辈出 , 有哲学大师艾思奇 ,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原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等 。 寸守传说:“在一代代的传承中 , 和顺、仁义、坚忍、友爱 , 这样的家风乡风早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取向 。 ”
天朗气清 , 惠风和畅 , 漫步水碓 , 脚下斑驳的石板砖和身旁沧桑的墙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 数百年的时光雕琢了古村的诗情画意 。 野鸭湖畔 , 家风文化长廊记载着和顺数百年有口皆碑的家风故事 。 古树掩映下 , 半月形的台子上 , 村民们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 , 有的拉拉家常 , 有的打着太极 , 观山赏月 , 谈天说地 , 一派和谐之景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