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重庆:巫山旅游由“看风景”向“品文化”转变( 二 )


庖厨俑旁 , 一尊没有名字的陶俑引起了采访人员好奇 。 陶俑双膝弯曲 , 蹲坐在木桶上 , 表情风趣诙谐 。 “这座陶俑原本叫做‘出恭俑’ ,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 我们发现陶俑展现的可能不是‘出恭’的场景 , 而是东汉时期的一种舞蹈 。 ”张潜说 , 目前 , 他们正着手进一步考证 。
据了解 , 今年 , 巫山博物馆又启动了与大溪文化遗址、龙骨坡文化遗址、鎏金青铜器等相关的多个研究项目 , 包括围绕龙骨坡遗址的考古发掘、东亚早期人类探源等 , 将进一步丰富长江文化的内涵 。
讲好长江故事 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
建设长江文化公园 , 不仅仅只是把长江的文化挖掘好、保护好 , 更要通过文旅融合 , 讲好长江沿线的文化故事 , 让千年文脉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
长江三峡是我国最早推向世界的旅游名片 , 得益于此 , 巫山也尝到了发展旅游的甜头 。 然而 , 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旅游高峰后 , 三峡整体游客数量呈现下滑状态 , 巫山旅游也步入瓶颈期 。
“如果留不住游客 , 风景再美也是徒然 。 ”巫山旅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 , 在旅游中植入文化 , 打造属于巫山的文旅IP , 是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的重要手段 。
夜幕降临 , 一艘装点成汉唐风格的游船从巫山县旅游码头出发 , 船内丝竹声声 , 演员们身着华服 , 用歌舞传递本土特色文化;窗外 , 江岸沿线霓虹闪烁 , 以光影为笔墨 , 以千年崖壁为画卷的裸眼3D投影 , 演绎了长江三峡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让人大饱眼福 。
这是去年巫山红叶节期间推出的旅游项目——大型长江夜游《三峡之光》 。 为什么要打造这样一台大型夜游项目?该负责人坦言 , 其目的旨在将巫文化、巴楚文化、移民文化等巫山独特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 , 通过声光电的运用 , 以及演员的互动演绎 , 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示 , 让巫山的人文瑰宝活起来 , 火起来 。
“巫文化的神秘、神女的多情被融入到歌舞表演 , 光影交错中 , 乘坐游轮就能领略巫山文化史 , 简直太震撼了 。 ”来自主城的游客刘天宇在观看完《三峡之光》后激动地说 。 一路上 , 他还不时掏出手机 , 拍摄下江岸沿线的夜景 。
据了解 , 自去年开演以来 , 《三峡之光》大型长江夜游项目已累计接待游客3.8万余人 ,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余万元 。
《三峡之光》只是巫山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 着力提升文旅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 当地不仅将特色文化融入景区建设中 , 还深挖IP资源 , 开发文创衍生品 , 迎合新生代消费诉求 。
依托红叶文化 , 当地就开发了红叶叶雕 , 可作为书签 , 也可被装裱在木质相框中 , 用于装饰 。 小小的红叶被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 , 价格一下子涨到十几元 , 甚至几十元 , 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 , 还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增收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