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旌德聚落景观及题诗辑览(上)( 二 )


文章图片

再看别名“梅溪”和“淳源” 。 这两名是借徽水河别名名县的 。 明嘉靖《宁国府志》载:“旌德依山为县 , 盘踞县治者曰黄龙岗 , 徽水贯焉 。 水出徽岭之阴 , 北流数里受青潭 , 北迳县市 , 有徽之名” 。 清嘉庆《旌德县志》云:“又迤北里许 , 与邑之东溪合流北去 , 又名淳溪” 。 徽水虽流量不大 , 舟楫不通 , 但“川谷深沉” , “岩岩者环转不绝 , 潺潺者绕流不息” , 浮光耀金 , 仿佛梅花片片 , 故得“梅溪”之雅名 。
最后看从古县名沿袭来的别名“沙城” 。 清嘉庆《旌德县志》在注解安吴县时有一详细说明:“(安吴县)旧志云 , 在今县北三十五里 , 地名古城 , 即安吴遗址 。 今泾县蓝山南有安吴市、安吴渡 。 考安吴 , 自隋时已并入泾 。 唐又析泾置太平 , 析太平置旌德 , 则幅员相接 , 亦又可知 。 今三溪韩家村 , 与古城近 , 有土名官仓边、官塘 , 犹安吴旧迹云 。 又郡志《图考》:安吴在泾之西南 , 即旌德境也 。 省志 , 安吴故城在泾县西南五十里 , 落星潭东 , 俗称沙城 。 《南畿志》:安吴在旌德三溪镇 。 乾隆府志 , 引泾县旧志云:唐天宝十一年 , 以泾地僻远 , 郡难统率 , 郡守李和请析龙门乡置太平县 。 宝应元年 , 析沙城乡置旌德县 。 按今邑之西北十七八两都为沙城乡 , 即三溪地界 , 则安吴县址在旌 。 而安吴市、安吴渡犹属泾境也” 。 有此一据 , 以后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才这样注解:“旌德北三十五里有古城 , 俗呼沙城 , 即古安吴城 , 或谓唐初所改制也” 。 “沙城”之名的本义 , 想必与徽水河在古城大面积淤沙有关 。
取县之别名“旌阳”为城关镇之名 , 那是民国以后的事了 。 民国以前 , 旌德县城内以徽水为界划为2坊:河西为进坊 , 河东为招坊 。 民国废都坊 , 设保甲 , 称之为“旌阳镇” , 下设6个保(市心、江夏、里仁、维新、招贤、集贤) 。 新中国建立初 , 旌阳镇划属城厢区 , 1956年改为城关镇 。
说到这里 , 再来看古代的“旌阳十景” , 不用笔者费口舌读者已经明白 , “十景”应是指旌德县范围内十个著名景观 , 而非局限于今天的城关“旌阳镇” 。 不过 , 一旦看了后文所列十景之名 , 熟悉旌德地理的人自然清楚 。
笔者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 , “旌阳十景”全本出现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至顺治十六年(1659)知县王融的笔下 。 王融 , 山西安邑人 , 副榜(科举考试中除正式录取外 , 另取若干名时所用的副加榜示 , 也称备榜) 。 “王融版”“旌阳十景”分别是:“资福钟声”“白鹿饮泉”“窦仙丹井”“黄高峰洞”“玉壶遗踪”“西山栖真”“石柱暮云”“凫山龙潭”“石壁对峙”“ 三溪汇流” 。 这里结合王融的“旌阳十景”诗 , 对十景所在地理位置略作介绍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