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巍山古城“车马慢”(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

行走|巍山古城“车马慢”(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
文章图片

图①:巍山古城星拱楼 。
徐 俊摄
图②:巍山小吃肉饵丝 。
臧 潇摄
图③:字汝民(左)正在向游客介绍民族服饰 。
徐 俊摄
图④:游客漫步在巍山古城街道 。
臧 潇摄
图⑤:俯瞰巍山古城 。
徐 俊摄
千万莫到巍山来 ,
来了你会变神仙 ,
好事要等五百年 ,
巍山只消几小天 。
——巍山小调
滇之西南 , 薄雾在山麓间酣睡 。 巍山居民的一天 , 从“一根面”开始 。
清晨5点 , 面馆经营者朱志秋起锅热油 , 竹笋切丁和肉末一同入锅 , 噼里啪啦地浇热了晨光 。 “一根面”醒发了 , 扯得根根细长 。 水滚捞出 , 再浇上炒好的浇头 , 就是正宗的巍山味道 。
“巍山长长一根面 , 绕着古城转三圈 。 ”从云南大理驱车往南60余公里 , 行至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 巍山古城就在这里 。 朱志秋的面馆已经开了25年 , 做面的手艺从祖母手中传给母亲 , 又传到了她手里 。
清晨6点半 , 薄雾迟迟未散 , 三五作伴的学生 , 是面馆每天的第一批客人 。 紧接着——“老样子!”陈阿姨、赵大伯 , 熟客陆陆续续上门 , 热腾腾的面用了大碗装 , 泛着黄澄澄的油花 , 面下肚了 , 家常话也唠开了 。
古城里的人情味儿 , 是人与人之间的实在心意 。 老人或孩子 , 辣醋咸淡或面条软硬 , 每个客人的喜好都在朱志秋心里装着 。 几乎每天都来吃面的陈明华阿姨 , 干脆放了副“专用”碗筷在店里 , “冬天冷 , 就换她的丈夫来买面 , 街里街坊、常来常往 , 面钱一付就是一个月 。 ”朱志秋笑道 。
古城很小 , 小到不出几步就是熟人;古城很大 , 大到装得下南诏的历史文化 。
修旧如故——“印象里的古城变了也没变”
俯瞰巍山古城 , 人们会忍不住感叹:方正一盘棋!廿四街十八巷 , 东西纵横交错 , 民居古寺并立 , 可不是布下的一颗颗棋子?
穿梭其间 , 处处牵扯出千百年前的繁华风光 。 唐时有六诏 , 其中蒙舍诏在最南 , 称为南诏 。 南诏有源 , 大理之南 , 巍山便是南诏发祥地和南诏古国的故都 。
巍山古城始建于元代 , 明洪武年间由土城改建为砖城 , 奠定了如今的方正格局 , 民居保存完好、规模成片 , 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古建筑群布局 。 雕梁画栋 , 飞檐斗拱 , 百年风雨皆故事 。
旧貌依然 , 离不开妥善的修缮和保存 。
巍山古迹保护历经波折 , 并不是从开始就是如今的模样 。 在城市建设中 , 文华中学、巍山一中、县医院等现代化建筑曾“挤进”古城核心区 。 生活逐渐便利 , 人流更加密集 , 古城却失了点滋味 。 人们意识到 , 要“尊重历史、保持完整、延续文脉、凸显特色” 。 近年来 , 巍山将从前建在古城核心区的学校、医院、机关等外迁 , 恢复太阳宫等古建筑群 , 修建起现有藏品3000余件的南诏博物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