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三个女人的故事

重庆市大足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所在地 。 半月谈采访人员来到这个石刻之乡采访 , 三位女性关于石刻、川剧、花卉的故事令人难忘 。
她在山中讲石刻
尽管已经不在大足石刻宝顶山当讲解员 , 但胡蓉仍记得她和几万尊石刻造像朝夕相伴的日子 。
父亲|三个女人的故事
文章图片

胡蓉(左三)在宝顶山景区向游客介绍石刻造像
胡蓉当了17年的讲解员 , 现在是大足石刻研究院纪委书记 。 胡蓉说 , 讲解员首先得“能走” , 在宝顶山 , 讲解一次要走一个多小时 , 游客多时 , 她一天得走七八趟;还得“会背” , 大足石刻有40多篇、10多万字讲解词 , 全背下来一般得花一个月 。
一次 , 胡蓉看到一位讲解员在骄阳下打着遮阳伞给游客讲解 。 她后来和这位讲解员说 , 游客都晒着 , 讲解员怎么能打伞?而且 , 打伞还容易挡住游客观赏文物的视线 。
胡蓉说 , 以前的老讲解员说 , 石刻再好也得靠讲解员讲出来 , 这样才能更深地体会到石刻的美 。 现在 , 她也和年轻讲解员说 , 讲解员是一个窗口 , 让游客看见历史 , 也看到大足人的新形象 。
有不少公司来请胡蓉 , 她都婉拒了 。 她觉得 , 收入并不是衡量一份工作的唯一标准 , 一份工作带给自己和他人的社会价值更应被看重 。
她把川剧传给下一代
多年以后 , 谭冬鸣会想起父亲在桥洞下教徒弟打鼓的那个冬日 。
为了不扰民 , 父亲在桥洞下上课 , 脚边生一盆火取暖 。 那时 , 他70多岁 , 眼睛几乎失明 , 膝盖做了手术 , 靠右脚一只脚走路 , 每天一早拄着拐棍 , 坐40分钟的公交车去城边桥洞下上课 。 谭冬鸣不想父亲去 , 可父亲有些生气 , “再不传承就没有了”。
谭冬鸣父亲是大足川剧团的鼓师 , 母亲是当地的川剧名角 。 11岁 , 谭冬鸣开始学川剧 。 1986年 ,16岁的她考入四川省川剧学校 。 5年后 , 川剧团解散 , 没处唱戏了 。
2015年 , 谭冬鸣的父母和原大足川剧团的老师们一起努力 , 成立大足区戏剧曲艺协会 。 父亲和母亲也在协会里带徒弟 , 自掏腰包买乐器、戏服 。 但学川剧的年轻人太少了 。
2018年 , 正愁找不到人学川剧的谭冬鸣 , 在区文化馆的牵线下 , 把川剧班开进了学校 。 她一口气招了4个班 , 每个班学生60多人 。 后来 , 她又在政府帮助下 , 把川剧班开到6所小学和一个幼儿园 。
每周一天 , 放学后学一个半小时 。 入门表演班 , 先学手眼身法步 , 打一年基本功 。 第二年 , 开始涉及人物表演 , 排练10分钟的小戏 。 谭冬鸣还把课本里的古诗 , 改编成川剧 。 “这些孩子 , 尤其是村小的学生 , 都喜欢 。 ”谭冬鸣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