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旅行的本质是远离尘嚣( 三 )


文章图片

列别纳圣玛利亚教堂
失落型游记
我们读过很多不同类型的游记 , 其中最吸引人的一类是闲散游客的戏剧型的 。 作者前往某个地方 , 旅途中发生的各种情节都被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下来 , 而后以游客的、戏剧性的笔触叙述出来 , 这个地方与作者本人身处的社会现状截然不同的方面、新鲜的生活习惯、具有当地人特色的对话 , 都会被记载下来 , 以满足读者对远方的好奇心和内心既定的想象力 。
另外或许吸引人的一类是知识分子型的 , 他们前往某个地区的时候 , 行李箱中除了证件和日常用品外 , 还会有个保鲜盒 , 里面装着沉甸甸的问题 , 保险盒上的标签可能是政治类的 , 也可能是历史或者文化类的 。 他们到了这个地方 ,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 最终的尾声都是以答案告终 , 例如为读者还原某段历史冲突的真相以及它对现在人所施加的影响 , 或者剖析某种地缘政治背后的隐形推动力 。 最后还有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少见的、拓荒者类型的游记 , 作者是个冒险家或者极度热爱自然环境的人 , 记载自己一个人横渡大西洋的经历与感悟 , 或者通过触摸一株亚马孙雨林的树木而重拾内心的静谧、远离喧嚣 。
荷兰|旅行的本质是远离尘嚣
文章图片

【荷兰|旅行的本质是远离尘嚣】《贡萨洛主教》 , 苏巴朗绘 。 “他的笔停在半空中 , 介于桌上摊开的书本及放在所谓窗台上的闭卷之间 , 窗台远处是一个同样不确定的空间 , 由两根柱子的黑色轮廓衬托出来 , 隔开室内(可能不是室内)及另一个世界 , 一个‘公众世界’ 。 ”
很遗憾的是 , 诺特博姆的游记不属于以上的任何一种 。
无论怎么写 , 游记的体裁几乎注定了如果它想要吸引读者的话 , 必须要拥有足够的阅读期待——不管这种期待是什么类型的 。 也许大航海时代的人们很愿意待在家中阅读某位船长的航海日记 , 但在今天它吸引的人数已经寥寥;过去一年里我们或许会对乌克兰的游记很感兴趣 , 但是在一年之前乌克兰的风貌并不能引起大众的阅读兴趣 。 诺特博姆的游记 , 几乎与读者的期待毫不相关 , 换句话说 , 完全不属于“好看”的类型 。 除了他的好朋友 , 翁贝托·埃科们 , 还会有多少人对西班牙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与修道士们感兴趣呢?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 , 人们也并没有太多了解的兴趣——少数有兴趣的人也只是想通过片面折射了解当时的东西欧政治博弈 , 而不是德国荒凉的城市氛围 。
甚至 , 即使旅行者本人 , 都对自己的旅行目的产生了怀疑: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