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环之可上,望甚远——汉唐以来黄土高原地区视原为山现象( 二 )



由此看来《水经注》对龙首山高度的记载存在讹误不过根据地貌特点其所记起讫点应当是比较准确的 。 因此至唐中后期文献仍然记载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 。 ”说明自汉至唐对龙首山范围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 。 汉长安城自西汉时期建成后历代多有沿用至隋初已是“凋残日久”因此不得不另建新都 。 可见龙首原至隋代仍被视为龙首山并且成为新都所在地 。
二、唐宋降关中原 , 视原为山现象与汉唐时期将整个龙首原及原面上一系列复杂地形均视为山的情况不同宋元以来关中地区有多个以平原为主的县将黄土原边缘的坡地视为山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 朝邑县在历史上对同一地形的认知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 。

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 ”
此荆山即后世之朝坂、强梁原、华原山 。 对于朝坂和强梁原《水经注》载:“洛水东南历疆梁原俗谓之朝坂 。 ”此洛水乃陕西境内之北洛水朝坂则为朝邑县县名的来源因此疆梁原即朝坂无疑位于朝邑县境内 。 对于“坂”字的含义古今均解释为山坡、坡地 。

从前揭长乐坡由浐坂改名并且两者所指实乃同一地形即等高线密集处的坡地来看朝坂实际上指的也是坡地 。 从“疆梁原俗谓之朝坂”来看至迟在郦道元撰《水经注》时期疆梁原与朝坂之名当同时流行说明当时对同一地形便已存在不同的认知 。

对于人们对这种地形的认知明清文献记载的更加具体 。 据记载明前期朝邑县城旁有一西原 。 则朝邑县城附近有华原、紫阳二山 。 则华原山当由华原即朝坂演变而来呈带状经由县城向北延伸至黄河 。 则朝坂、华原山、紫阳山虽名称不同但都指的是同一处地形 。
此外绘制于康熙五十八年《陕西全图》在朝邑县城西侧描绘有山的符号这座山南起朝邑县西向北一直延伸到合阳县北部 。 如此绘制无疑认为此处乃“自县西南绕城西而北六十里绝于河”的华原山 。 无独有偶毕沅编纂的《关中胜迹图志》不仅将华原、黄麓、飞凤等山置于“名山”部分加以描写而且还用山的符号将其在地图中呈现出来无疑认为诸山都是名副其实的地面之上的山 。

明清朝邑县城即今大荔县老朝邑村地处黄河滩地城西侧紧邻渭河阶地之边缘渭河阶地高出黄河滩地约二十米 。 从与县城的距离、方位来看明清时期的华原山即渭河阶地靠近县城的原边坡地 。
从华原山与朝坂、强梁原、紫阳山的相互关系来看其所指的都是渭河阶地与黄河滩地间的这一落差明显的原边坡地 。 可见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清末人们对渭河阶地东缘的坡地的认知经历了从山到原和坡地再到原最后到山的复杂变化过程其中视原为山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明代以来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