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环之可上,望甚远——汉唐以来黄土高原地区视原为山现象( 三 )



《西京杂记》曰:“茂陵富人袁广汉藏镪巨万农僮九百于北芒岩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激流注其内 。 ”
可见唐宋时期的始平原即汉代的北邙山其并不仅限于茂陵一带而是与始平原的范围一致 。 明代文献既指出始平原在县城北一里又记载马嵬坡在县西二十五里 。 清代文献则记载黄麓山在县北一里始平原在县北二里 。 从清人顾镛的诗文来看马嵬坡一带亦被视为黄麓山 。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武功县城即今武功镇位于漆水河谷地东、西两侧均为高出河谷约六七十米的黄土台原 。 由于原面十分平坦仅原面与河谷之间的坡地一带状似山地清后期以来认为的稷山无疑即指此坡地 。 因此不难看出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原的认知是较为准确的只是到了清代才逐渐将其视为山 。
三、晋西南地区 , 亦视原为山晋西南地区黄土原广阔原面相对平坦同样存在视原为山的现象 。 先看河津县 。 根据现代地理学的划分该县自北而南依次为基岩山区、山前倾斜平原、冲湖积平原以及峨眉岭 。 明清河津县城即今市区西南部位于汾河北岸的冲湖积平原从与县城的距离和方位来看卧麟山并非为山更不可能是姑射山、之山麓而是城北山前倾斜平原的边缘地带 。

由于流水侵蚀严重冲沟发育明显平原南缘被冲沟切割分离成多条梁状原面此即时人认为的卧麟山 。 同样疏属山也并不是山而是汾河南岸仓底村以南的峨眉原此处与县城的绝对高差也在六七十米原的边缘同样较为破碎并发育出多条沟谷 。 因此峨眉原的边缘地带也被视为山 。

再看稷山县 。 据雍正《山西通志》记载昆仑山“在县北三里土山 。 ”
明清稷山县城即今城位于汾河谷地城北为较平坦的山前倾斜平原即黄土原高出县城约四十米靠近县城的边缘一带较为破碎 。 从与县城的距离和属于土山的性质来看昆仑山(冈)并非山岗而是紧邻县城的黄土原南缘被冲沟切割分离而成的梁状原面及原边坡地 。 视原为山的现象除在以上两县存在外尚有一处地跨多个州县的峨嵋原或被被认为是山 。

黄土高原地区视原为山的现象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视原为山是存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地理认知现象这种现象秦汉时期便已产生有龙首山、北邙山、荆山等多个视原为山的案例 。 到了明清时期各地文献记载的视原为山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当时可能存在普遍化的趋势 。
第二被视为山的地形一般是黄土原或河流阶地的边缘坡地这是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貌类型等高线较为密集地势陡峻落差较大因此容易被误认为是山 。 除龙首山和峨眉岭整个原面被视为山外大部分地区是将被侵蚀切割后的梁状原面的边缘坡地视为山如同官、巩县等地 。 个别地区则将原的边缘地带整体上视为山如朝邑、兴平等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