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对话梵木文创创始人余炳:荒废的工厂与“突围”的文创园区( 二 )

设计|对话梵木文创创始人余炳:荒废的工厂与“突围”的文创园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微信公众号
究竟如何从一众文创园区中“突围”?在余炳看来 , “主导产业不清晰是困扰国内文创园区的通病 。 我们不应追求大而全 , 而应保持长期的专注 , 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主导产业 , 并围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 。 ”
以梵木创艺区为例 , 余炳花费数年时间打造“创意设计+音乐产业”双主导产业 , 培育出天府原创设计、音乐公共服务平台 。 “2018年 , 我们对园区升级改造后 , 专注创意和音乐双产业链 , 吸引了200余家产业链上的企业相继入驻 , 逐渐形成一个产业生态闭环 。 ”余炳告诉采访人员 。
以音乐产业为例 , 梵木创艺区打造了音乐创意IP库 , 累计落地国内外各类音乐艺术展演活动超过600场 , 孵化原创音乐人100余位 , 千人级现场音乐会市场份额居西南第一 , 海龟先生、莫西子诗等知名音乐人都在此设有工作室 。 旅行团、刺猬、木马等国内知名乐队都曾在此登台 。
如今 , 这里已形成了集“音乐制作-艺人经纪-演出活动-演艺设备-作品版权”为一体的完整音乐生态链 。 在余炳看来 , “只有保持专注 , 不断地下沉 , 贴近市场需求 , 才能摸清楚产业链的每一个细节 , 最终找到适合园区的主导产业 。 ”
后来 , 基于梵木创艺区的经验 , 余炳又在梵木Flying设立了IP赋能、原创和运营三大中心 , 针对产业链条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
“园区市场进入运营时代 , 与企业是共生关系”
事实上 , 自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印发以来 , 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的文创园区开始迎来“爆发期” 。
打造文创园区的热潮之下 , 文创园区盈利困难 , 文创园区同质化、地产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 此前被拆除的广州文创地标之一——红专厂 , 以及落地10多年后被整体改造的深圳田面设计之都文创园便是其中的缩影 。
一般而言 , 文创园区的收入构成分为:租金、联营抽成、场地租赁、活动等几个板块 。 其中 , 租金收入为众多文创园的主要营收来源 。 然而 , 在新兴科技及娱乐方式的冲击之下 , 传统文创园区举步维艰 , 全国超过50%的文创园区都处于亏损状态 。 无论是拥有自有产权的文创园区运营方 , 还是租用国营企业厂房的文创园区运营方都纷纷表示盈利困难 。
余炳指出 , 园区市场已进入运营时代 , 这意味着园区开发的底层逻辑也发生了改变 , 需要从此前传统的“收租思维”转向长线布局的“运营思维” , 从产品力打造转向运营力打造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