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对话梵木文创创始人余炳:荒废的工厂与“突围”的文创园区( 四 )


有学者指出 , 文创园区作为文化产业核心要素的聚集 , 其集聚方式应当取决于当地的文化资源与城市肌理 , 基于文化逻辑来布局 。
从意大利托尔托纳创意区 , 到伦敦南岸艺术区 , 再到上海M50创意园 , 莫不如是——依托当地优势文创资源 , 将产业要素融入周边环境 , 打造开放式的社区 。
梵木创艺区与梵木Flying , 一前一后均“脱胎”于成都的废弃工厂 , 在前期规划及后期运营中 , 有机融入当地社区 , 成为了无边界的文创园区 。 例如梵木Flying , “跳脱”开单纯的产业物理空间 , 它更像是太平寺西路这片废弃工厂区“重生”的标志 , 从A区到G区 , 充满了浓郁的社区生活气质 。
在余炳眼里 , 这些废弃工厂的建筑形态是不可多得的文创空间 。 “我们在不对原建筑伤筋动骨的前提下 , 用现代设计让工业遗存焕发出新的生机 , 同时融入城市的肌理 , 植入美学生活、企业办公、公共艺术和原创内容孵化等业态 ,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 唯有此 , 文创园区发展才能获得内生动力 。 ”
事实上 , 梵木文创园区发展的背后 , 折射出中国文创园区的演变趋势——从破旧厂区 , 到传统产业园区 , 再到新型城市社区 , 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吐故纳新” 。 在余炳看来 , 城市更新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打造出符合当下需求的全新人居环境 。
【设计|对话梵木文创创始人余炳:荒废的工厂与“突围”的文创园区】设计|对话梵木文创创始人余炳:荒废的工厂与“突围”的文创园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微信公众号
谈及一些文创园区试图依赖资本 , 实现规模化扩张却忽视文创产业自身规律时 , 余炳坦言:“事实上 , 这么多年我也没怎么接触风投和基金 , 我希望可以依靠自己团队的力量 , 哪怕难一点 , 哪怕慢一点 , 不用担心其他人的干扰 , 打造出扎根社区、自由生长的文创园区 。 我希望在这里‘复刻’出过往社区生活中那种邻里之间的氛围感 , 而不是一个个网红打卡地 。 ”
2020年 , 成都梵木文化产业园获得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 , 与梵木一道获此殊荣的还有北京798艺术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13家园区 。 目前 , 梵木正将目光投向全国 , 参与到上海、重庆、绵阳和丽江等地的城市更新过程之中……
最后 , 在谈到文创园区未来发展时 , 余炳向采访人员表示 , “产业的提档升级需要链接到更多资源 , 尤其是跨行业资源 。 未来 , 文创将与产业互联网、新兴科技深度结合 , 这样的结合将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剧烈变动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