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散文丨古村大皮口

如果你喜欢古村 , 我带你去大皮口 。 或可选一个天清地明的春日 , 我们过梅溪河上的风雨古桥 , 进入一片豁然开朗的田洞 , 步行到大山脚下的大皮口:一个古建筑群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 , 一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 。
梅溪河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 虽名河 , 更像是溪 , 河面不宽 , 水不深 , 很清冽 , 在桥上能清晰看见油油的水草在水底随水流摇曳 , 河中不时游过白鹅麻鸭 , 在春日明媚的阳光里 , 怡然自得 。 虽以梅溪命名 , 河岸却绝少梅树 , 多是乡野常见的杨柳、刺槐 , 杂以桃李、桔柚 , 偶尔有桃李落英轻盈地在水面飘飘荡荡 , 随波而去 , “时有落花至 , 远随流水香”的气韵在乡野弥漫 。 这河在当地人心中有极高的地位 , 老一辈乡贤日常寒暄:我乃梅溪杨氏!我乃梅溪蒋氏!新一代的少年学子作文大都用过滔滔梅溪河畔有我美丽的家乡之类经典句子 。
名曰聚胜的风雨桥 , 才是梅溪河的重点 。 桥始建于清朝中期 , 二墩三孔 , 木廊青瓦 , 桥、廊、亭为一体 , 设有舒适的座椅 , 既可行人 , 又可避风雨 。 桥身庄重古朴 , 如长虹卧江 , 历三百年而不损 , 至今仍是车来人往的要津 。 桥东西两头都题有聚胜桥牌铭 , 其下各有一副对联 。 东边联为:聚落畔梅溪分合古镇 , 胜迹光碑岭俯仰名桥 。 嵌进了聚胜二字 , 点明廊桥坐落位置 , 从自美为名桥又提及古镇等内容及行文风格看 , 对联应该不是建桥时的原联 , 想必是近代乡贤的杰作 。 西边联为:老街新街一桥飞架 , 山口水口万物云集 。 时代特征分明 , 当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俊的手笔 。 桥名的由来已不可考 , 此桥坐落在水口山镇 , 水口山古地名叫隆庆里 , 现还保留了聚胜街、紫金街、兴隆街、荟贤街等寄予了美好期望又古色古香的地名 。 不知是先有街名 , 还是先有桥名 , 但不管街以桥名还是桥以街名 , 应该都是因了倚水临山、风景秀美的地理位置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缘故 。
风雨桥西去三里 , 就是大皮口古村 。 廊桥古朴典雅与镇上的现代民居并无多大关联 , 更像是古村的序章 。 如果说风雨桥是古村的前庭 , 田间村道应该就是古村的锦绣回廊 。 道两旁平整的田畦里紫云英、油菜花在春日暖阳里招招摇摇地开得正艳 , 美若烟霞 , 蝴蝶、蜜蜂忙碌地在花间上下翻飞 , 蛙声、鸟鸣声此起彼伏 ,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甜香 。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 抬眼望去 , 小村傍依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柴君山 。 柴君山脉为逶迤五岭中都庞岭的余脉 , 海拔1452米 , 是永州西南高峰 。 村里家家户户均可开门见山 , 山脊上一条分明的大路一直延伸到天边 , 但村里几代人几乎都没有走过那条日日可见的路 , 据说是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来考察柴君山时修的 。 因为要运送机器 , 路面修得较宽 , 几十年过去了 , 远看仍可见一条清晰的白线逶迤苍山翠竹之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