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用智慧守护绿水青山

“马上望祁连 , 奇峰高插天 。 西走接嘉峪 , 凝素无青云……”地处甘肃省西部与青海省东北部边境的祁连山 , 因风景旖旎而引人注目 。 同时 , 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区以及河西走廊的绿色水库 , 祁连山也因其生态屏障功能更凸显其价值 。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 兰州大学长期关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 前赴后继的兰大人依托祁连山、研究祁连山、保护祁连山 , 在茫茫深山里钻孔取样 , 在雄浑沙漠中捕风捉沙 , 在多年冻土区调查监测……他们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贡献力量 , 用智慧守护祁连山的绿水青山 , 构筑起了一道绵延不绝的绿色屏障 。
为更绿的祁连山助力
祁连山区拥有2600多条现代冰川 , 年平均径流量约138亿立方米 , 山体中上部年均400—500毫米的降水量 , 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水源地 , 三大内陆河90%的水资源都出自祁连山 。
但过去的祁连山 , 曾因开矿炸山等人为破坏而变得“伤痕累累” 。 监测数据显示 , 祁连山区1990年至2010年冰川面积缩小了约22.8% 。 要保护和修复祁连山生态 , 增加植被的覆盖度十分重要 。 但大量植被会消耗很多水分 , 随之出现一个问题:祁连山的水资源应该如何分配?
解决这一问题 , 首先要从科学角度分析水资源类型储量及利用现状 ,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贺缠生、张宝庆带领团队用10年时间建立起祁连山土壤水分观测网络 。 “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很大 , 即使一两米的距离也会随着植被类型的改变而改变 , 因此长时间积累的观测数据非常宝贵 。 ”张宝庆介绍 。
生态是需要用水的 。 基于观测数据 , 该团队目前正在探寻上中下游合理分配水资源的协同发展模式——既筑牢上游生态屏障 , 不影响出山径流量 , 保证中游绿洲用水 , 又不至于使下游湖泊干涸 , 确保让祁连山更绿、水资源更平衡 。
绿洲的健康直接关系到祁连山区的高质量发展 。 上世纪80年代 , 兰州大学任继周院士就在位于绿洲核心区的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创建了草地农业试验站 , 并提出了季节畜牧业理论 , 综合土草畜的数量关系确定适宜的放牧强度 , 指导草原生态保护和动物养殖 。
在此基础上 , 兰州大学南志标院士建立了农牧耦合修复草原生态模式——在牧区建立人工草地 , 在农区施行草田轮作 , 对农区和牧区施行系统间的耦合发展 , 增加牧草供给和营养品质 , 降低草原放牧压力 。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侯扶江介绍 , 在绿洲草田轮作、种植牧草 , 相当于建了一个物质和能量的“工厂”和“集散地” , 整个区域的生产效益提高了3倍以上 , 既减轻了放牧压力 , 也保护了草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